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04版
发布日期:
滁州 勇立潮头创一流 聚力争当“领跑者”

俯瞰厂房林立的滁州经开区一角。卢志永/摄


滁州奥体中心。徐斌/摄


工作人员在安徽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作业。卢志永/摄


  投入运营的小岗村农光互补体验园。  计成军/摄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滁州市全力拼经济、促发展、真抓实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交出了一份在全省争先进、在长三角创一流的优异答卷,滁州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奋勇争一流 多项指标“全省领跑”
  2023年,滁州市经济运行在全省“赛马”评议中连续7个季度、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2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全省前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评夺魁;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中国科创中心百强、全国外贸百强等。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0亿元,增长7%。总量指标上,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省第三。
  招大引强上,开展季度攻势,用重大项目增量做大经济体量、提升发展质量。去年滁州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13个、新开工510个、新竣工320个、新投产350个,参加全省集中开工项目376个、总投资287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6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第三。投资“赛马”连续6个季度获省激励。
  招才引智上,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系列活动,开展“千企百校行”校园招聘,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数均较上年翻番。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新获评国家级领军人才、省重点人才计划、省人才团队数均居全省前列。人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案例获评“全国百佳案例”,蝉联“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系全省唯一。
  要素保障上,盘活低效工业用地5680亩,获批各类建设用地6.7万亩、居全省前列。获批专项债项目224个、发行221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全市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到66支、总规模达654亿元,已投项目135个、总金额超210亿元;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70亿千瓦时、居全省第一。助企招工近15万人、再创新高。
  突出“新三样” 实体经济加速壮大
  农业稳产增收。滁州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超60万亩、居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28万亩、水产品产量突破40万吨,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成功举办第二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长三角预制菜暨中央厨房产业大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133个、总投资313亿元;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8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全国首个融合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完整“创新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落户该市。
  工业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开展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24家,总数达2567家、稳居全省第二;新增福莱特玻璃、捷泰电池2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8家,均居全省前列;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个、数字化车间18个,均居全省第二。天长智能仪器仪表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
  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新三样”产业加速壮大。连续3年举办全国光伏行业大会(论坛),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1362亿元、增长56%,相关经验做法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动力电池产业集聚了比亚迪、国轩、力神、天合等一批头部企业,产值增长超25%;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达483家、居全省第三。
  服务业恢复增长。开展“乐享亭城”系列促消费活动,打造了天长路、遵阳街等夜市聚集区27个,城市烟火气愈加浓烈,整市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
   生活提品质 城乡面貌展现新颜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13个,完成投资150亿元。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6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39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经验做法被住建部推广。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1万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一。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提质升级,建成清心凉棚,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点位31个。滁州市奥体中心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滁州大道获评“中国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
  乡村振兴有力推进。深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脱贫帮扶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与饮水安全持续巩固。全省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滁州市召开,衔接资金扶持庭院经济做法在全国作经验交流。南谯区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天长、全椒分别获评国家级、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0个村入选首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小岗农家书屋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全国供销系统示范社、居全省第一。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滁州段建成运营,沪宁合、合新、宁淮等铁路以及滁合、宁洛改扩建等高速加快建设,来六高速滁州段、明巢高速等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56公里、居全省第一。明光通用机场加快建设。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江巷水库引调长江水)、城西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汊河船闸建成运营。滁州天然气调峰电厂首台机组并网。建成“城市大脑”“一网统管”平台。新建开通5G基站超2300个、完成率达120%。
   聚力办实事 民生福祉有效提升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新增城镇就业14.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2万人,均超年度目标任务。道路交通安全提升工程等10件实事全面完成。暖民心行动满意度测评连续6个季度居全省前二。12345”便民热线群众满意率99%以上,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整市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得到提升。圆满承办第十一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相关赛事。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平均浓度优于年控目标,20个国考断面累计水质均达标。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持续巩固。明光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池杉湖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明湖创成全国首个“幸福湖”。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9所,新增学位2.9万个。各职业院校面向“新三样”产业,开设5个专业,年输送毕业生超1.2万人。获批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滁州学院成立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现代产业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与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开展战略合作,共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滁州中心。天长获评全国生育友好先进单位,全椒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省级卫生城市(县城)实现全覆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荣获全国平安医院建设表现突出集体。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黄梅戏《初心》等4部作品获评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居全省第二。全市规上(限上)文化企业数居全省第二。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素健通讯员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