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居民在宿州市埇桥区北关街道校场社区老年助餐点愉快就餐。丁辉/摄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近年来,不论是安徽10项“暖民心行动”,还是50项民生实事,事关老年群体的老有所学、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等内容均有所提及。今年安徽省“两会”期间,养老等民生保障工作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如何解决养老设施用房?怎样为低龄老人就业求职提供更好的环境?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有哪些好的举措?对此,安徽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省人大代表周小荔: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机构多渠道解决养老设施用房需求 “身边的很多同事、朋友,在父母年迈、生病之后几乎不敢出差,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来自马鞍山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周小荔说,对于职场中流砥柱的中年人来说,上有老、下有小是常态,失能老人的照料成为一大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100个,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万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就在家门口,对老人和子女均提供了便利,顺应了群众的迫切需求。”周小荔说,许多养老院较为偏远,子女只能周末及逢年过节时去看望老人,如果将养老服务机构建在社区,不仅照顾到了老年人怕孤单的情绪,家人也可以每天前去看望。“离得近了,老人的孙子孙女也能从小参与陪伴照顾,对中国孝道文化传承大有裨益。”
不过,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存在选址困难、用地紧张等实际问题。用房如何解决?周小荔认为,可以将机关事业单位的闲置经营性用房进行整合,用于养老机构的改造。作为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周小荔还从学校建筑适老化改造方面给出了建议。
“学校建筑和养老建筑基地选址要求相近、抗震设防标准一致,具有较低成本改造养老建筑的条件。”周小荔认为,对于一些生源不足的幼儿园,有关部门可以结合服务半径考虑进行适当合并,选择试点进行适老化改造,“由于幼儿园建筑规模较小,可考虑改造为托老所、日托站等日间照料养老用房。”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则可以改造为养老院、福利院等全日照料养老用房,“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研究论证学校建筑适老化改造的可行性,切实推进‘家门口’养老。”
省政协委员朱观明:加大“适老化”就业供给服务低龄老人就业
至2022年底,我省60岁以上常住人口1216万人,其中60~65岁248万人,占20.04%,加上身份、职称、性别等原因,部分人50岁或55岁退休,全省65岁以下的低龄老人绝对数超300万人。省政协委员朱观明认为,他们大多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工作经验丰富,是老年人群中再就业意愿和能力“两强”的主体,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家庭收入来源。“但调研发现,目前低龄老人就业求职面临多种困难,所以要完善‘适老化’就业供给服务的政策环境。”
朱观明建议,要制定完善低龄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政策举措,开发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岗位,“引导老年人志愿参与基层民主监督、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给予必要补贴;同时,可以鼓励退休的干部职工,在乡村振兴中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
朱观明说,在政策保障上,可以为招用老年人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政策;在健康保障上,为求职老人开展定期健康体检,匹配适度的工作强度,减轻单位用工顾虑;在保险保障上,让退休老人再就业能参加工伤保险,让用工单位能为他们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另外,可以为低龄老人开展信息化、办公软件等实用技能培训。朱观明建议,对于教师、医生、工程师、律师等高知、高技能老人,支持他们去充实基层、民营单位的技术力量,弥补现有人员的短板不足。对于传统服务行业,如保安、保洁、助老、家政、文明劝导、餐厅服务等年轻人不愿从事的行业,则鼓励加大录用低龄老人,缓解用工短缺。
省政协委员汤金美: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推动我省“银发经济”发展
银发经济是新蓝海市场,但目前我省养老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省政协委员、铜陵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汤金美建议,安徽要抢抓银发经济发展机遇,大力推动我省养老产业发展。“发展老年医疗保健、开发老年旅游产品、提供候鸟式养老服务、丰富老年大学课程等,不仅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也有利于吸纳社会就业。”
汤金美说,政府负责普惠养老、兜底养老,其他多样性的需求要通过市场来供给,采取措施帮助养老服务企业解决融资难、用房难等问题,给予税费减免和补贴等政策。同时,要探索鼓励房产转型建设多样化养老服务实体。
汤金美建议,借鉴无锡市做法,在各地开展住宅存量资源普查,将适合办养老的闲置资源整理出来,清产核资后招引品牌养老企业运营。同时,积极引导房地产商转换发展思路,主动承担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责任,实现房地产转型与养老产业发展的契合,将优良的适老化社区住家环境和优质的养老生活服务相融合,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机构”一体化的养老模式,满足老年人健康时不出家,失能、半失能时不出社区的养老需求。
浙江湖州长兴顾渚村是长三角规模最大的乡村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之一,人称“小上海村”,充分利用恬静的绿水青山、绵延千年的茶文化,打造高品质的民宿和农家乐服务,以包吃、包住、包接、包送、包玩的“五包”服务模式闻名,成为上海老年人康养的后花园和度假休闲胜地,年接待量超400万人次。
对此,汤金美表示,安徽省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山川秀美,独特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徽剧、黄梅戏唱响中国。“可以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温泉小镇、天然氧吧、避暑胜地,打造一批特色乡村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候鸟式、疗养式、田园式养老产业。”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刘旸 实习生 张燕 张清怡 徐寒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