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安徽“新高考” 细说各种“新”
  1月29日,《安徽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新高考与改革前相比,赋分政策、志愿填报等不少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此,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进行了解释。
   A
  为何“政地化生”以等级分计入总分?
  新高考“3+1+2”模式下,考生的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和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均为150分,以原始分计入总分;选择性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历史和物理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其他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以等级分计入总分。“政地化生”以等级分计入总分,这是为什么呢?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解释称,首选科目相同的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个科目中,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要求,选择2个再选科目计入高考总成绩。
  由于再选科目中不同学科试题差异和选择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因此,不同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选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选考化学,两人都考了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选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选考化学考生的第1000位。若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高考总成绩并进行比较,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所以需要将再选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分(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成绩排序不变),以解决再选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认为,通过将不同再选科目原始分按照统一规则转换到同一量尺上,较好地解决了不同再选科目成绩之间可比性的问题。通过依照等比例转换原则将等级转换成等级分,较好地解决了不同再选科目成绩之间可加性的问题。此外,等级分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考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要。同时,能够保持考生每门学科成绩排名顺序不变。
  链接:等级分转换方式
  以等级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某一选择性考试科目的考生成绩,转换时赋分起点为30分。
  具体转换步骤如下:第一步,按照每门选择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定A、B、C、D、E共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将考生的原始分转换成等级。第二步,将A至E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方法,分别对应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分。每门选择性考试科目等级分数的转换基数为实际参加该科目考试并取得有效成绩的人数。
  B
  如何按照“院校专业组”来填报志愿?
  新高考与改革前相比,志愿填报单位、志愿填报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进行了解释。
  改革前,以“院校”为志愿填报单位,1所院校即为1个志愿填报单位,改革后以“院校专业组”为志愿填报单位,个院校专业组即为1个志愿填报单位,按“院校专业组”的方式进行志愿填报。
  改革后,考生填报志愿时,其选考科目须符合拟填报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否则不能填报该院校专业组志愿。我省填报志愿的时间段和填报方式与改革前相同,仍采用在高考文化成绩公布后,分阶段组织网上填报志愿的方式。
  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院校专业组”指的是某一高校对考生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的组合。
  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类)。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类)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同一院校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也可分设在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中。
  考生的选考科目须符合所报考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方可填报相关志愿。
  意义:学其所好、录其所长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认为,采用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根据自己所选的选择性考试科目填报相应的院校专业组志愿,院校专业组内可能是一个专业,也可能是多个专业(即使是多个专业也是对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跨度不会太大),考生按院校专业组投档后,符合条件的,可在该院校专业组内进行专业调剂,提升了考生的兴趣志向和最终所录专业的契合度,真正做到了“学其所好、录其所长”。
  另外,高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办学的需要,设置选择性考试科目要求。按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能提高考生选考科目与高校招生专业选考要求的匹配度,使学校招录到有相应学科特长和兴趣的考生,有利于进校后人才培养和学校自身发展。
  而且,这样改革,能促使高中学校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志向,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C
  为何强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新高考与改革前相比,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得到强化,其中的选择性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根据其考试定位、性质和作用,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重要依据;选择性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介绍,是为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现象,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的选择性考试科目,学生须根据高等学校招生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充分考虑自身兴趣、志向、优势,自主科学合理选择。
  而高校针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通过规范合理设置招生录取科目要求,提高选拔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合格性考试科目中的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全省统一组织命题、考试、阅卷,统一公布成绩,合格性考试中的其他科目全省统一制定要求,各市制定实施方案,学校依据规定组织考试。
  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提醒:尽量避免更换学科
  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只有通过合格性考试,方可参加该科目的选择性考试。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历史均不合格,或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有三科及以上不合格的,不得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但可以参加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等。
  选择性考试科目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优势、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等进行科学合理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由学生在合格性考试结束后选择,在高考报名时最终确定,高考报名结束后不可更改。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提醒:考生在选择过程中,应慎重考虑。一是无论哪一学科的学习,随着内容难度的增加,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有时成绩还会暂时下滑,这属于正常现象;二是选科后,各学科就开始学习所选科目选择性必修内容,如果一段时间后再更换学科,已经进行的课程很难补课。因此,建议学生选科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征求家长、老师的意见,科学选择,尽量避免更换学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