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95座公厕成为“主战场”
“80后”刘学义坚守掏粪岗位13年

刘学义在清理化粪池出水口杂物。

  麻利地戴上手套和口罩,拿起钉耙熟练地钩开化粪池的盖子,然后走向吸粪车卸下一根碗口粗的吸污管,双手一前一后紧握管壁,慢慢地送入化粪池中……这是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局环卫管理中心的掏粪工刘学义的日常工作。
  从31岁那年拿起“大粪勺”开始,刘学义在这个“最有味道”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13年扎根环卫清掏一线,他先后荣获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优秀环卫工人”、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我想一直干下去,像我师傅一样,干到退休。”
  “我跟周师傅把化粪池管道打开的时候,粪便又喷了我们俩一身!”1月30日,记者来到刘学义工作的地方,刚刚结束掏粪工作正在歇息的刘学义回忆起两天前的一幕,笑着说道。这种大家避之不及的场景,却是刘学义工作中常遇到的事情。
  1980年出生的刘学义,从2011年调整到掏粪工的岗位开始,合肥老城区95座公厕便成为他的“主战场”。“早年还没有吸粪车,清掏工作全靠人力去完成,下到化粪池里去疏通、清掏,那是经常的事情。”为了保障市民能正常使用公厕,每天天一亮,刘学义就开着吸粪车在95座直管公厕间穿梭。为了不让工作影响到路人或居民,他尽量选择平峰时间前往需要清掏的化粪池或厕所,在高峰时,再把吸粪车上吸的粪便送到有机物处理中心。
  “其实对于这份工作,我一开始也是很排斥的。”刘学义坦言,他的13年坚守离不开自己师傅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彼时,30出头的刘学义被调整到了掏粪工的岗位,和很多人一样,他对疏通化粪池这种脏臭累的工作并不情愿,刘学义回忆,2011年8月份,合肥酷暑难当,刘学义被安排去清掏辖区内一个老旧小区的化粪池。当把化粪池盖子打开的那一刻,他便被迎面冲出的恶臭味道熏得直吐。在回去的路上,他向自己的师傅、全国最美环卫者——掏粪工吴电生表示,自己接受不了这份工作。“他一直鼓励安慰我,还跟我讲每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就都有意义,工作不分贵贱,我一直牢记着师傅的话。”
  如今,他从班里的“小刘”,变成了“老刘”,带着比他年轻的徒弟奋斗在环卫前线。“我会把师傅对我的影响保留发扬,感染更多的人,让劳模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刘学义说,环卫工作脏臭累、薪资低,很多人对环卫工作有职业歧视和偏见,“我想告诉大家,任何一行工作都不分贵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肯定。”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实习生张燕徐寒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