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大学生郑懿袁和汪璐悦给瞻淇鱼灯做彩绘。
瞻淇嬉鱼灯。施亚磊/摄
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春节越来越近。当天上午,在歙县千年古村落瞻淇的祠堂里,返乡大学生郑懿袁和汪璐悦在用颜料给鱼灯上色,她们都是瞻淇的孩子,从小在鱼灯的光影中熏陶成长,对鱼灯有着不同寻常的喜欢与热爱。这两年,歙县鱼灯逐渐从传统民俗衍生为民俗文旅产业,出去展演可赚钱,销售鱼灯可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做鱼灯也有钱赚。
制作鱼灯,独特的文化风景 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着千年建村史。瞻淇名气大,是因为该村有着数百年的制作及嬉鱼灯传统民俗,每年年底,村里有很多人家制作鱼灯,该村6个村民组也分工协作做各有特色的鱼灯。在村里老祠堂,大家扎堆制作鱼灯,更是广为人知的文化风景。
在祠堂指导并参与制作鱼灯的老人汪观海今年74岁,做了几十年鱼灯。他说,瞻淇的鱼灯分为红鱼和青鱼两种,红鱼代表喜庆祥和,青鱼寓意春回大地。制作鱼灯时,有传统制作技艺的村民先用竹篾绑扎出鱼骨架,然后把一块块白布分别蒙在鱼骨的不同表层部位,称作鱼皮,白布上用不同色彩颜料一笔一画,绘出五彩斑斓的鱼。用白布做鱼皮是这些年才有的。以前,鱼皮是用白纸糊的,缺点是容易破损,遇到下雨时也容易淋坏。
歙县是千年古徽州府城所在地,是古徽州第一大县,传统民俗多,其中鱼灯名气最大。在歙县还有个著名的鱼灯村叫汪满田,该村鱼灯也有数百年历史,是正月里村民固定传统文化节目。
创新,千年民俗渐成文旅产业
这两年,瞻淇和汪满田的鱼灯开始“出村”,游进了歙县徽州古城、屯溪河街、屯溪老街,游到了上海、温州、杭州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歙县县委县政府也敏锐地发现鱼灯这一独特民俗文化价值,打出“大鱼徽州”品牌,提出把这一传统民俗逐渐做成文旅产业。
“前两天刚从温州回来,大家都喜欢我们的鱼灯。”在瞻淇村长大的汪宇昉告诉记者,他一家人都做鱼灯,注册了以瞻淇鱼灯制作售卖、展演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他们家制作的鱼灯,不仅在正月对外售卖,而且应邀到外地展演,既传播徽州民俗文化,又增加收入。
瞻淇村村民汪近午,鱼灯制作技艺的黄山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把他家瞻淇的古民居装扮成了鱼灯展示馆。汪近午告诉记者“我对鱼灯的感情早就超越了鱼灯本身,我也说不完它带给我们的好,只能一同去品味我们祖先通过鱼灯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吧……”汪近午说,他常年制作鱼灯,边做边卖,成了一门手艺。
据了解,2024年元旦期间,汪满田村组建4支队伍到四川成都、安徽合肥、浙江衢州、江苏张家港等城市演出。1月中下旬,安徽合肥、浙江嘉兴的鱼灯巡游订单已签订完成,还有海南海口、浙江温州、重庆等地的订单在陆续洽谈中。汪满田村致力将鱼灯产业多元化,2023年以来相继研发出二十多款鱼灯周边产品,将鱼灯带出大山,走进大城市。今年元旦假期展演,鱼灯气球产品销售额达3万余元,拓宽了村民们的创收渠道。
“大鱼徽州”,徽州的春节IP
1月29日上午,记者在宏村采访时,恰好遇到带孩子来黄山度假的崔先生,此次,他们通过网上预订方式报名了宏村鱼灯制作活动。他们在宏村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宏村原中学的教室,一家4口一起动手,给鱼皮做彩绘,半个多小时,漂亮的小鱼灯就做好了。孩子拿着鱼灯,喜笑颜开,大人也拿着鱼灯,在屋里来回走动。临走时,他们把自己亲手做的鱼灯也买走了。
采访时,一位女游客也找到了这里,仔细观看鱼灯。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从深圳过来的,是一名老师,很喜欢徽州的鱼灯。宏村景区工作人员丁杰说,经常有游客在网上报名参加鱼灯(花灯)制作活动,这也是研学旅游的一种,他们亲手制作并带走鱼灯,一只小鱼灯300多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黄山市的春节氛围预热中,突出了徽州鱼灯的展示,有小鱼灯、鱼灯气球等产品销售,在歙县徽州古城及屯溪河街,多家鱼灯制作及文创产品展示馆,也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
“大鱼徽州”,已成为黄山市的春节徽州文化展示的IP之一。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吴永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