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大美之艺”,风华回溯
在安徽省美术馆看鲍加先生作品回顾展
□郜雪倩

鲍加在“油画艺术讨论会”上发言。

《老墙》1998年安徽省美术馆藏

 《淮海大捷》1961年(与张法根合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塞纳河畔》1997年安徽省美术馆藏

 《皖南秋林》2018年安徽省美术馆藏

《极目楚天》1979年中国美术馆藏

《霞光山庄》2016年安徽省美术馆藏 

  近日,安徽省美术馆举办了“大美之艺——鲍加先生诞辰90周年回顾展”,这次展览不仅是鲍加先生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完美呈现,也是省美术馆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的重要体现。本次展览的主标题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题写。他曾表示:“鲍加先生的艺术体现了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所特有的朴素和真诚,是富于感召力的鼓舞人民大众、展现民族精神的大美之艺!”
  崭露头角
  鲍加(1933.9-2021.11),是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著名油画家,是安徽美术界的一面旗帜。他1949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历任安徽省美协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为推动安徽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回顾鲍加的艺术创作历程,他的艺术之路很大程度反映了新中国的建设进程,也反映着他对生活的关注、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山河和家乡的眷恋,这份大美情怀和艺术理想始终贯穿着他的全部人生。鲍加创作的大量作品是他的艺术精神最好的诠释。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正值青年时期的鲍加先生便崭露头角,尤其在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性创作方面,引起了中国美术界的注目。本次展览展出的《淮海大捷》和《毛主席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原作首次离京回到安徽展出。
  1961年是鲍加艺术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他与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董希文、艾中信、罗工柳等教授一起,参加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题材油画创作。这期间鲍加与友人张法根合作创作了油画《淮海大捷》并被该馆收藏。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此件作品长期陈列于国家博物馆并列为中国百年油画经典作品。也正因为创作这件作品促成了鲍加在1963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行正规的绘画训练。在革命历史画创作经验尚不丰富的时期,《淮海大捷》不仅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同时在以绘画的特点处理战争题材、以典型情节展现宏大历史方面富有创新,推动了新中国革命历史画的实践与理论探索。经过两年美院学习,1965年5月,鲍加的结业作品《毛主席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钟情自然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鲍加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扎根于祖国建设工程工地,深入沙漠腹地,攀登雪山,创作出《极目楚天》《大漠千里》等一批以反映祖国建设为主题的作品。他笃信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一直坚持在深入生活中探索艺术,画风亦逐渐富于自然的情韵。
  早年治淮的经历使鲍加对水利工程情有独钟。1979年长江葛洲坝工程施工,他第一时间选择去大坝工地,每天在工地现场写生,绘制了一系列大坝写生小稿,为创作大幅油画作品《极目楚天》积累了素材。在这件作品中鲍加尝试将高耸的塔吊、雄伟的大坝和湍急的江水融为一体,通过构图、色调和线条的运用将生硬的建设工程调和于烟云朦胧和诗意浪漫之中,组成富有音乐旋律美的艺术形式,展现出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精神风貌,洋溢着人民追求崇高理想、向往美好生活的和谐氛围。
  “黄山会议”是一次在中国油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1985年4月“油画艺术讨论会”在安徽泾县召开,汇聚了70多位著名的油画大师和美术理论家,规格规模皆史无前例。鲍加先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他曾深情地回忆道:“六天的会议,天天都在讨论油画问题,各种思想观念得到相互的碰撞和激励。”这次会议是中国油画走向多元化的开始,推动中国油画迎来了“艺术的春天”。
  在鲍加先生艺术天分和勤奋的背后,是其自身的朴素与真诚,以及“投桃报李”的人生态度,客观上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人生际遇。本次展览展出的《霞光山庄》《梨园》等作品以及文献手稿,让我们领略到鲍加先生与师友们的艺术风采,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那份温暖的真挚友情。艾中信在与鲍加的通信中写道:“鲍加就是绝对信仰自然的诚实而真挚的油画家。因他绝对信仰自然,所以总是不辞辛苦地作实地对景写生,一有机会便背起画箱走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日晒风吹在所不顾,专心致意于自然女神所赐予的美的灵感。”
  艺无止境
  20世纪80至90年代,鲍加先生多次出访法国、爱尔兰、保加利亚、新加坡等国,这段时间他格外青睐印象派大师莫奈创造的光色空间;在国内的写生创作也走遍云南、新疆、四川、湖北、安徽等地,作品洋溢着欢快的生命气息,用笔斑驳苍劲,既有油画的浑厚感,亦存中国画清新抒情的意境。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派鲍加先生和云南画家姚钟华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吕霞光夫妇画室进修。这时鲍加已年过五十,随着年龄和观念的变化,他试图寻找一种同步发展的艺术语言,如饥如渴地学习着印象派的精华,珍惜这一宝贵机遇。
  晚年的鲍加先生仍探索尝试更多艺术语言的可能性,以呈现更广泛的创作主题。其中,深厚的徽州文化及滋生于此的新安画派对鲍加影响深远。他倾心于中国绘画的意境和文人的诗情,抒怀于乡土风景,创作了《老墙》《皖南秋林》等一批描绘皖南风景的作品。晚年的这些写生作品中轻松单纯的笔触、自然抒情的风格,显示出鲍加晚年寻求艺术突破、追求平和心态的艺术趋向。
  纵观鲍加先生的一生,他始终把自己的艺术理想同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创作中始终饱含着对人民、对生活的诚挚之爱。此次展览,安徽省美术馆将鲍加在每个阶段的创作成果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呈现,目的是传递并延展他对安徽大地的爱与温情,也希冀年轻一代美术创作者和爱好者能够由此得到内心和艺术生命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