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村小学。
古韵悠悠·休宁黄村。倪受兵/摄
数次去安徽休宁黄村,每次都有文字在心口涌动的感觉,这种感觉仿佛一面斑驳老墙上那几扇狭小的窗户里透出的一缕微弱的光,在悠远的历史深处一闪一闪的,漾出一股强大的煽惑力,导引我一次又一次走进这个千年古村,试图觅得一个合适的视角,然后用文字去摄取一张它在徽州历史宏著中的画像。
一 黄村分上门(上村)、下门(下村),两者相距里许,间以山峦,连以涧水。村庄四周群山拱护,交错蜿蜒。只是蜿蜒而已,相对高度均不足百米,如花瓣一般将村舍簇拥其间。俯瞰整个村庄,仿若两朵并蒂莲花盛开在群山之间。徽州传统村落一般坐北朝南,而黄村却是“面对面”布局,上村面向东南,下村正对西北,一条小溪自上而下,呈S形从村前绕过,且以池塘为眼,以道路为线,以群峰为墙,上为阳,下为阴,阴阳结合,天人合一,组成一幅天然的“八卦图”。盘踞村庄四周的山峦,按其形状,也被黄村先人喻为“黄川八景”,即“东山吐月”“南冈揭斗”“远障蟠龙”“大塘涵壁”“层岭覆帽”“石岭闻钟”“松林巢鹤”“临田伏龟”。
这样的风雅在许多徽州古村中都有,只是大部分已名不副实,唯山水依旧。
世界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李尔特曾说:“地球上人类的每一个物质成就,无论是一间房屋、一个农庄或一个城镇,都代表着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结合。”这意思的中国式表达简明扼要——风水。徽州村落之“风水说”,无非四个字:来龙去脉——龙为山,脉为水。
山是天然形成的,水则可人工营造,黄村人对于水的雕琢可谓匠心之至。
上村背靠三座小山,其间有涧。村前筑一月状池塘,三股涧水汇聚池中,呈“三珠(猪)共(拱)槽”之势,山涧之水汩汩而来,月塘之中,鹅鸭凫水,莲藕飘香;村中还另辟四条水渠,两明两暗,直通月塘,形成“四水归堂”状,村庄后靠群山,开门见水,浣洗便浣洗,提汲便提汲,日日见水如财,防火生活两不误。
下村则在村前筑起两口方塘,中有小径交错,构成一个“田”字。溪涧绕村,水流潺潺,田亩肥沃,五谷丰登,好心情自不必说了。
上下村之间,两山对峙,古树修篁,涧水淙淙。溪涧之上,建有拱桥,名“泰隆桥”,是清乾隆年间建的。拱桥之上是一座凉亭,柱有楹联:
缘来溪水一生吉泰
自去桥亭万事兴隆
二 黄村的山水形胜,大部分是天然形成的。慎终追远,最早入驻这块风水宝地的要追溯到1200年前的唐朝,因黄巢起义,黄村始祖黄恭“避兵迁黄川大塘源”(现黄村上村)。因“居斯者皆姓黄,又其地多池沼,故名”。当然他们与黄巢并无半点关系,而是徽州黄姓始祖黄积的第20世孙黄思诚之子的后裔。战争带给生民百姓的颠沛流离,正是这个千年古村的源头,仿佛那刀光剑影下遗漏的一粒种子,被风儿吹拂到这片尚未开垦的土地上。
这片土地也未辜负黄氏先人,那粒单薄的种子在这方灵动的山水间,春风化雨,繁衍生息,终成望族。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黄村先后走出12位进士,坊间有着“休宁多状元,黄村多进士”之说。
在黄村的族谱里,最熠熠生辉的进士当数黄福,他的名片是一栋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的“进士第”,从明代至今,历经五百年风风雨雨,依然巍峨耸立。黄福是明嘉靖八年(1529年)的二甲进士,初授兵部主事(相当于现在国防部里的处长),后任武选司郎中(相当于国防部的司局长)。这座“进士第”是别人掏钱为他建造的,时间是黄福中进士后的第三年。捐建的“金主”都在门楼的“进士第”匾额上刻着:“嘉靖辛卯十一月吉日,钦差巡抚都御史陈祥、巡按监察御史叶奇、徽州府知府南寿、同知李邦、通判林继贤、推官曹世盛、休宁县知县高简。为己丑科赐进士出身黄福立。”
进士第占地790平方米,大门门楼有七层斗拱,前后四进,两侧均有侧廊相通,整座建筑共有木柱102根,横梁数百。其先为黄福府第,后作家祠,新中国成立后被村集体当作生产资料仓库,其雕梁画栋因此得以完好保存。
三 荫馀堂位于“进士第”右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典型的徽州古民居,占地约500平方米,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内有厅堂、天井及十六间厢房等。1997年春天,在其濒临圮塌拆除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美国“田野小溪艺术文化基金会”顾问南希女士发现。她斥资1.25亿美元,历时七年,将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构件一块一块拆下来,编上号,连同砖头瓦片一起,装满40个集装箱,全部搬迁至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碧池地博物馆(Pea⁃bodyEssex),并原样恢复。据说破土动工、上梁盖瓦时,均按徽州传统,举行了仪式:上金花、披红布、装五谷袋、钉五色布、上香、敬酒等。
对黄村而言,这段“姻缘”也给它带来一阵异域的风:2005年5月,美国东北大学22名师生进驻黄村,以“与世界文明对话”为主题,开展了考察体验活动;随后,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地的18位建筑专家学者对黄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2006年5月,美国东北大学第二批师生27人来到黄村体验生活;同年,黄村与美国的塞勒姆社区结为友好社区,并授予东北大学学生吉娜“黄村荣誉村民”……
黄村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还可追溯到百年前的1914年,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一行来到黄村,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这里的一所小学,科举废止后黄村人创办的一所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沿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出生在黄村“中宪第”里的黄开祥负笈求学于南京,接受了新思想,参加了同盟会,认识了黄炎培等一批进步人士,同时也目睹了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于是毅然放弃工作,回乡创办新式教育。清宣统二年(1910年),黄开祥动员其父黄厚基对1898年创办的宗族私塾进行了全面改造,设立“黄氏二等小学”,以“勤谨”为校训,并自任校长,从而成为安徽省第一批新式小学堂之一,也开了徽州现代教育的先河。为方便孩子就学,新校址选在上下村之间的关帝庙内。学校对本族子弟全部免费,外族子弟适当收费,贫困家庭可酌情减免。
时光倒回到1914年暮春,黄开祥迎来他的好友黄炎培一行,且是以《申报》记者身份考察国内教育的。同行的还有记者顾志廉、吕天洲,按黄炎培日记记载,他们走浙岭古道进入休宁境内,于4月28日,从溪口动身,“行七里至石田,八里至小珰,十五里至汪金桥,十里至黄村。”此前,黄炎培在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期间,曾致信黄开祥,邀其前往教育厅任职,才得知其正在家乡创办新式乡村教育而不能脱身,这也是黄炎培千里迢迢来到黄村的原因所在。他在当天的日记中,是这样描述这所学校的:“黄氏小学,设于水口庙。校舍光气颇合式,盖黄氏族学也。晤黄君涤原及定甫,朱君锡虞,皆尝习师范或肄业中学者。出示学校成立史,以民国纪元前三年创办。学生四十人,男女皆收。高小一年为一室,初小一年至四年合为一室。规定值日生职务,时间表配置,有声无声皆中度,于正课外仿自治办法,设学生会,会其练习,规定操行考查法,分质直、中礼、无饰三项,以完全为最上。谈次深以教室在楼上,又无学校园为大憾。如此良好之教员与小学,不图于深山窎僻处得之。”
黄炎培参观后感慨道:“如此好之学校少见矣!”并提笔写下“知君所学随年进,许我重游到皖南”,赠予黄开祥。黄炎培的这副楹联依然悬挂在黄村小学中间教室的大门上,其对面还有1948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题写的“桃李争辉”匾额。
在这百年里,这里演绎了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经典,演绎了徽州人“三间茅房读书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