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咳嗽一个喷嚏就把脊柱震骨折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年纪大了,总觉得没什么力气,上下楼脚都发软,腰酸背痛的”,身边的老年人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当一不小心磕碰摔倒了,发生了骨折,送去医院一看才知道原来是骨质疏松惹的祸。骨质疏松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乏力、疼痛就是骨质疏松向我们发出的警告。
骨质疏松通常是由于骨钙缺乏,骨流失加重,引起骨密度的降低。人在30岁左右骨量就会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下降,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正常的衰老现象,和人长白头发一样不可避免,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骨质疏松是可以进行科学防治的一种病,首先要提高重视,女性从50岁左右围绝经期开始,男性从60岁开始就进入了高危阶段,此外存在吸烟酗酒、服用激素类药物、长期缺乏运动、营养失调等问题的人也属于高危人群,要定期在医院接受骨密度的检查。预防骨质疏松,生活方面的防治包括有饮食调护,运动,晒太阳等,其中饮食调护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那怎样吃才能吃出一副硬骨头呢?
一、补充钙质:1.鱼虾贝壳类的水产品,如带鱼、黄花鱼、基围虾、文蛤等。一般100g左右的含钙量达到500-1200mg,含钙量较高,且利于人体吸收,另外水产品中的脂肪含量也较少,不会使人发胖。2.牛奶、奶酪、酸奶等。每100g牛奶中含钙100mg,其中含有的乳糖有利于促进钙的吸收,此外牛奶中丰富的蛋白质还能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如果乳糖不耐人群可食用奶酪酸奶等乳制品。3.豆类和豆质品,如大豆、豆腐皮、豆腐、腐竹等。不仅仅含钙丰富,而且还有含有各种植物蛋白,价格实惠,4.芝麻酱,含钙量丰富,25g芝麻酱中含有200mg钙,但是要注意高血脂人群避免食用,因为脂肪含量过高,不宜多吃。5.坚果,如核桃、杏仁、榛子、开心果等。但坚果含脂肪量略高,不可过量的食用,过多食用不利于控制体重。6.绿叶蔬菜,如芥菜、油菜苔、西兰花等。100g油菜苔中的钙含量达到156mg,绿色蔬菜是享有生命元素称号的钙元素的最佳来源,其中有的钙含量比牛奶还要多,多吃绿叶蔬菜也是补充钙质的途径。
二、补充蛋白质:如牛肉,鸡肉,鱼肉等。蛋白质占骨骼成分的22%,使骨骼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三、补充维生素:钙的吸收靠维生素d来促进,维生素d的不足也导致缺钙,适当补充维生素d,如动物肝脏和瘦钙,适当补充维生素d,如动物肝脏和瘦肉,猪肝,鸡肝,瘦猪肉等,蛋类和鱼类,鸡蛋,金枪鱼,三文鱼,谷类和奶类如玉米,糯米,牛奶等。
老百姓俗话都说吃啥补啥,但是特别注意骨头汤是不能补钙的,骨头汤中含有高脂肪、高嘌呤、高胆固醇,含钙量极低,多喝只会发胖哦。
骨质疏松在中医上也有相关诊疗与保健论述,但并没有专属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骨痹”“骨痿”等范畴,其发病主要与脾、肾相关。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髓海充足则骨气有余,骨骼强健。因此,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等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若肾气不足,肾精亏虚,则“骨髓”来源不足,骨骼失于滋养,髓弱骨枯。除了先天之本以外,我们还得认识到“后天之本”脾的重要性。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输送到肾中,以能保证肾精充足,以补后天之本的损耗。因此,脾、肾两脏的功能在骨骼的生长发育上相辅相成。所以,我们要想骨头好,健脾补肾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祖国医学中,有很多关于骨质疏松的养生保健方法,如药膳食疗、针灸推拿、健身气功等。其中,药膳食疗是我国传播较为广泛且具有一定特色的传统养生方法。饮食上我们可以适当选择具有“强劲骨、补肝肾、健脾胃”的药食两用的药材进行滋补,如覆盆子、桑葚子、枸杞子、太子参、淮山药、茯苓、芡实等。其中,覆盆子、桑葚子、枸杞子可以各取适量,煎水代茶饮,适合于肾阴不足,或脾肾两虚的人群;太子参、淮山药与鸡、排骨等一起炖煮,适用于脾肾气虚的人群;茯苓、芡实健脾祛湿,可打粉冲服,或研粉煮粥,适用于气虚湿盛的人群。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懂得怎么吃、吃得好就能吃出一副硬骨头,让您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愿大家都能拥有一副健康的硬骨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侯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