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23年安徽消费投诉情况怎么样?哪些是消费维权热点问题?2024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梳理了2023年安徽省各级消保委受理的消费投诉。2023年,安徽省各级消保委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5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594万元。投诉热点和难点主要涉及食品、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预付式消费等方面。
记者从安徽省消保委了解到,近年来,家用电器类投诉一直稳居商品类消费投诉前三名,消费者主要反映的问题有:电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商家不能严格按照三包规定及时修理、更换、退货,推诿扯皮规避法律责任;厂家售后服务维修技术和服务态度有待加强,维修人员不能规范填写维修记录,对符合退换货规定的电器拖延、设置门槛,增加消费者退换货的难度;消费者订购的电器不能按照约定及时送货、安装等。
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家用电器时,要向销售人员了解该产品的相关知识,并查看使用说明书以及使用年限;收到商品后,要在第一时间查看商品的外观与生产日期,观察外观是否有明显的异常现象。由于家电类产品大部分是耐用商品,使用时间长、金额也较高,因此一定要养成保留购物凭证及相关说明书、质保卡的习惯,以便有效维权。
除了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也是投诉热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销增长迅猛,新能源汽车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比油车更多的问题。车企经营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频发。消费者投诉聚焦在:车企售后服务不完善,不履行“三包”承诺;车辆行驶中突然断电、电机异响、刹车转向失灵、电池模块损坏;销售公司诱导消费者签订不公平格式条款,减轻自身责任等。
省消保委认为:新的汽车三包规定已将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件纳入其中,新能源车辆生产企业应高度关注产品安全,特别是要强化数据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加强辅助驾驶风险告知及质量管控,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不夸大或者虚假宣传,履行所作承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监管和规范程度不够完善,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新能源车领域的监管执法,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预付式消费广泛运用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给经营者带来了资金便利,留住了客源,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优惠和方便。但某些经营者不善经营或者不讲诚信,收取预付款后关门跑路,让预付款式消费成为了投诉的重灾区。尤其是近几年网上购物对实体店的经营影响巨大,部分实体店经营成本提高、客源减少、经营不善只得关门歇业,而能否妥善处理好消费者的预付款问题,同样考验着企业的经营者。
省消保委建议:预付式消费问题涉及到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人数多、金额高,影响面广,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难点问题。消费者在预付消费时务必要谨慎,切记不要被宣传优惠所迷惑,理性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关管理部门要从源头上对经营者有效管理,规范预付式消费卡的发行方式,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健全信用机制,及时查处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净化预付式消费市场。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