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随着第64个世界气象日的到来,今年的主题“气候行动最前线”引起了广泛关注。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正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安徽气象专家对今年春夏气候特征进行了深入解读,旨在提高公众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防范意识。
安徽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克付表示,当前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全省乃至全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威胁。面对这一挑战,每个人都应站在气候行动的最前沿,通过实际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谈到安徽的气象“先知力”时,汪克付介绍,目前安徽省的气候预测能力已经能够达到提前9个月发布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夏季的气候预测。然而,他也提醒公众,由于技术手段和大气可预报性的限制,长时间的气候预测准确率仍有待提高。因此,公众在关注气候预测的同时,也应关注滚动发布的气候预测产品,以便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
针对今年春季汛期的气候特征,汪克付表示,预计今年我省气候年景总体较差,春季连阴雨、倒春寒、汛期强降雨等气象风险将加大。具体来说,今年春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3成,沿江江南地区可能出现明显的连阴雨天气。而到了汛期,我省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偏多,全省降水量也将偏多,梅雨强度偏强。
回顾2023年安徽的气候特点,汪克付指出,虽然去年整体气候较为平稳,未发生大范围持续性旱涝灾害,但也有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5月下旬的“烂场雨”成为年内最强降水过程,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台风“杜苏芮”的北上则给局部地区带来了强降水和大风天气,引发山洪等自然灾害;而深秋时节多地气温异常偏高,也打破了历史纪录。
面对这些极端天气事件,汪克付强调,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推动绿色发展,建设更加安全、更有韧性的社会。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