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免费”鸡蛋、一款新型“理财产品”、一次“低价旅游”……市场上这种低价老年旅行团琳琅满目,背后却乱象丛生。对此,《法治周末》记者展开了调查。
压低成本,暗藏风险
张晨是云南省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除了大旅行社,中小旅行社一般都没有自己的旅游大巴,一般是旅行社接到团了再去租车。”而旅行社和旅游大巴互不熟悉,这几乎是行业内的常态。
他透露,一些低价团,为了压低成本,会去市场上租借毫无安全保障的车辆,对于驾驶员的资质也缺乏审核。“还有一些旅行社,不给驾驶员安排住宿房间,需要驾驶员自己找住宿房间,导致导游以及驾驶员休息不好,容易出现问题。”张晨说。
名为旅游,实为投资
除了强压成本、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老年旅行团,还有一些旅行社以“投资”名义带老人旅游,从中“圈钱”。
2023年8月,辽宁省瓦房店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大连山海慧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大连福慧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以免费、低价旅游等方式为诱饵,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涉及多地多人,数额巨大。
同年10月,检察机关以涉嫌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依法对山海慧集团实际控制人周某峰等人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法治周末》记者联系到大连市的崔丽丽,她的母亲今年61岁,退休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去年被上述旅行社骗了6万元。
崔丽丽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的母亲3年前被老同事介绍认识了福慧旅行社的业务员,和其他旅行社单纯花钱玩线路不同,业务员称在福慧旅行社买了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免费游玩,到了期限还可以拿到本金和收益。
崔丽丽的母亲交了1万元获得会员身份后,开始跟着福慧旅行社四处游玩。原本一年期的投资,崔母提前4个月拿到了收益,而这提前的兑付让她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
等看到现金收益,业务员会再次劝说追加投资。已经建立起来的信任,让不少人愿意把还“热乎”的本息再添些钱继续投资,雪球最终越滚越大。
崔丽丽的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加大投资,从最初的1万元,到后续的4万元、5万元,最后投资了6万元。
2020年后,由于外出旅游次数越来越少,崔丽丽想要回本金,不过,在业务员一次又一次的恳求与拒绝下,她没能要回本金。
崔丽丽透露,与其母亲一同接触并购买旅游产品的还有五六十位老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情况与其母相似,都没能成功要回本金。
二百团费,两万消费
除了上述方式,旅行团针对老年群体更常见的做法是,以不合理低价旅游为噱头,以健康、保健为卖点,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商品,获得提成。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王丽琴常常活跃在小区各个兴趣小组,久而久之,总能收到一些旅行社的邀约,以极低的价格或主题比赛的名义去周边城市旅游,比如,368元厦门五天四晚跟团游、88元山海关一日游等。
有一次,王丽琴花200元报了长白山4日游,一行40多人跟团从北京乘坐火车前往长白山旅游。结果除了半天去看天池之外,剩下的参观野生植物园变成了去农产品展销地购物。
王丽琴回忆,当时导游脸上满是笑容,服务也很到位,“一口一个叔叔阿姨,比儿女叫得还亲热”。到家后,王丽琴细细算了一笔账,四天三晚的旅行竟花费了两万元左右,全都用在购物上。
针对以上现象,有业内人士调侃:“最贵的旅游其实是低价游。”
张晨告诉记者,多次购物、强制购物较多发生在低价旅游团中。购物店、旅行社和导游会形成利益链,前者以高出市场价格出售商品,旅行社和导游会赌游客能买多少东西,进而从购物店赚取提成回扣和“人头费”来填补支出,否则仅靠团费是不可能支撑运营的。
群体增加,难度加大
从现状来看,不合理低价游,尤其是面对老人的相关“服务”仍然在市面上活跃,治理难度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我国老年群体的增加。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显示,2021年,45岁以上的中老年旅游者合计出游11.94亿人次,占据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
36.8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调查显示,2016年至2020年,我国老年文旅消费年均增速达23%,2021年,老年文旅消费超7000亿元。
种种数据表明,老年人群体正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针对银发群体拓展旅游服务业态,通过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鼓励开发各类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等方式,不断增进老年人福祉。
而如何加强监管,也是除了拓展服务业态外,更亟待改变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晨、王丽琴为化名)
据《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