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烟雨中,隐藏着一片古老的村落,那便是位于泾县桃花潭镇的查济。
查济始建于西汉,有文字记载的已有上千年历史,是皖南最大、最古老的明清古村落。它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又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诗意而深邃。
查济原名许村。隋唐时期,兼任宣州、池州刺史的查氏39世祖查文熙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卸任后携家带口迁居这里,开枝散叶,查氏一族日益兴盛。查氏先祖在汉武帝时迁入山东济阳,封为济阳伯,并赐姓“查”。为纪念先人,许村改称查济。明末清初时,查济号称人口十万,人才辈出,曾有一门六进士、三进士、兄弟进士、文武进士之盛况。明清两朝,七品以上官员达129人,其中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现在的查济村包括查村、济阳村、富美村三个人口最为集中的自然村。《查氏宗谱》记载,查济“东有丹山文笔,南有由山翠巘,西有菥荻围屏,北有柏岭丹崖”,四面山峰造就天然屏障。村中自南向北有岑溪、许溪、石溪,所谓三水中流,三溪汇合流入青弋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缜密规划和精心设计,在历代查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查济村一度拥有108座桥梁,108座祠堂,108座庙宇。“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明代诗人查绛的诗中描绘的就是查济村全盛时期的繁华景象。虽历经兵燹战乱、岁月侵蚀,查济至今仍保存着从元至清的古建筑两百余处,是安徽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初入查济,仿佛置身于一个静止的时间节点。白墙黛瓦,蜿蜒的石板路穿梭在古老的建筑之间。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古老的马头墙上,仿佛是岁月的指纹,留下了时间的痕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薄雾轻烟,这里的一切都弥漫着一种古朴而静谧的气息。
许溪河两侧的青石板路面,光滑锃亮,细腻圆润。河岸上幢幢古民居错落有致,或庭院阔大,或门楼高耸,气势非凡。一座座小桥各具特色,小巧玲珑;一处处旗幡招展的店铺、古玩、酒坊、客栈、茶肆,古色古香。沿石板路拾级而上,古村落的深处,古老的祠堂、庙宇、书院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曾经的辉煌。那青石板铺就的庭院,承载了多少家族的荣辱兴衰。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些曾经的繁华与落寞,都被一一刻在历史的石碑上。
穿梭在查济古村落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走在石板路上,听着脚下石板发出的咯吱声,仿佛可以听到历史在耳边低语。现存的二甲祠、宝公祠、洪公祠等,依稀可见其曾经的辉煌气派。查村最著名的祠堂是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明末清初,是查村中保留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前门是典型的五凤楼式门楼,五凤重檐像一只凤凰欲展翅高飞,门楼上雕刻着三国等戏文的图案。二甲祠内一块匾额上的“钦点翰林”四个字,仍透射出昔日的荣光,这是当年光绪帝赐给进士及第、殿试二甲的“查翰林”查秉钧的。查秉钧的孙子查全性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化学家,1977年,他率先向邓小平谏言,提出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这一谏言改变了多少代人的命运。
广源楼的楼顶视野开阔,是最佳拍摄点。俯瞰整个村落,溪水环绕村落呈闭合的圆环,圆环中心的房屋一座挨着一座,石板路纵横交错,村落犹如迷宫。曾几何时,袅袅炊烟从古老的房屋间升起,与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溪流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岁月仿佛在这里驻足。那斑驳的白墙,那灰色的瓦当,那气势恢弘的德公厅,那人来人往的财神桥……无不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夜幕降临,查济古村落变得更加宁静。灯火阑珊处,似乎还能听到古老的马头墙低语着过去的故事。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温馨而亲切,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查济山色如黛,水色似翠,这里还是美院师生的写生圣地,有中华写生第一村之说。我们离去时,在许溪边,十几个年轻人正聚精会神地画着,或是水粉,或是素描,或是油画……每一张画上,三两笔勾勒出的村落,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却感觉恰到好处,各有魅力,只因查济处处是风景,时时皆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