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相熟、知根知底,1971年,刘思志和张淑媛与那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在父母的张罗下相亲、结婚,如今已携手走过53年。张淑媛睡眠不好,刘思志总是比她先起床,提前准备好早餐,张淑媛也十分体谅丈夫的付出,和他一起撑起这个家。“遇事别发脾气,两个人要相互理解。”在张淑媛看来,这是夫妻二人一直能够恩爱如初的“秘诀”。
先结婚后恋爱异地生活交流靠书信 刘思志和张淑媛祖籍湖南。很小的时候,刘思志便跟随父母从湖南来到湖北咸宁。张淑媛比刘思志略小几岁,在湖北出生、成长。
虽然父母都是湖南老乡,但两人却从没见过面。1965年,刘思志去了山西当兵,后来跟随部队到了云南昆明,“1971年我去了陕西,在某个部队工作,就是电子十六所的前身。”刘思志记得,当年5月,他回家探亲,第二天就在父母的安排下相了亲,这才第一次见到张淑媛。
“那年我还不到20岁,本来想去找工作的。”张淑媛说,刘思志的父亲是当地的大队干部,大家都称他为“刘会计”,人品没的说,“既然父母之间订了这门婚事,我们也就接受了。”就这样,两人从相亲到结婚,不过10天时间,婚后没多久,刘思志结束探亲,怀揣着张淑媛的照片回到了陕西,两人开始了两年左右的异地生活。
“我们算是先结婚后恋爱。”张淑媛说,那时候通讯不发达,两人的交流全靠书信,从生活聊到感情,两颗心越走越近。字里行间中,张淑媛也越来越能感受到丈夫细微的心情变化。“有一次在信里问他身体怎么样,他回信说‘还可以’,以前都是说‘很好’‘不错’,我就隐隐约约觉得不对劲。”后来张淑媛才知道,原来丈夫得了结石,常常觉得疼痛,后来通过运动,这才把结石排出来了。
学会相互理解夫妻哪有隔夜仇 1973年,张淑媛的户口迁到了刘思志的单位,两人终于团聚。张淑媛性格直爽,能吃苦。此后的多年间,她在单位服务站卖过菜,当过老师,做过焊工,掌握了一手过硬的电焊技术。刘思志也从政治部转到了技术部门。
1985年,电子十六所整体搬迁,全家人从陕西略阳来到了合肥。“你看,我们家里现在用的大衣柜,书桌,还有这两张床都是从略阳带过来的,质量还好得很。”刘思志说,虽然他和老伴都有兄弟姐妹,但他们的条件相对较好,除了要将两个儿子养大成人、娶妻生子,也尽量多承担一些赡养老人的义务。双方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夫妻俩每年都要回老家两次,每次一个月左右,在贴心照料老人的同时,还给他们添置各种电器和生活用品。
多年来,夫妻俩一直住在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水西门社区的亳州新村,房子面积不大,几乎没有装修。“能省一点是一点,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张淑媛看来,全家人健康和睦才是最重要的。“老伴睡眠不太好,我当兵的时候早起惯了,所以每天都是我先起床,孩子吃完饭后,送他们上学。”刘思志会做一些简单的早餐,如果稍微复杂一点,他就会把食材准备好,等老伴起床摊个饼、炒个菜。
毕竟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老两口偶尔还是会闹闹小矛盾,但从来没有“隔夜仇”。“夫妻之间有点小问题是正常的,但一定不能闷在心里。”对于刘思志的说法,张淑媛也十分赞同,“每个人都会发脾气,应该理智一些,学会相互理解,这样才能互相扶持,走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