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书法教师,我在老年学校教授书法多年。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以便进一步提高书法教学质量,打造更受老年人欢迎的课程。
先打思想“预防针”
新学员刚开始学习书法,都有极强的好奇心,积极性很高。实际上,这种新鲜感不会持久。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将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学贵有恒”展示出来,把坚持学习的信心灌输给每一位学员。
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加大,部分学员产生了懈怠情绪。我就在课堂上或者班级群里讲学习一门技法的规律:重在养成习惯。坚持每天书写练习,两个月下来,基本就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很多学员就是在我这种攻心战术影响下逐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实践还需理论指导
学习书法,每日一临,是最重要的环节。但仅仅靠临摹碑帖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实践需要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才能走得更踏实、更远。
我请老年学校的工作人员将书法理论的文章打印出来,分发给学员,每次上课,讲读一段书法理论。
我们先后学习了卫夫人《笔阵图》、蔡邕《九势》,目前正在学习唐孙过庭的《书谱》。学习前人经典论述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少走书法学习中的“弯路”。
学习内容立体化
我在老年学校教授隶书课程。以《曹全碑》入手,经过几个学期的临习,转而临摹《张迁碑》。这些碑帖都是汉隶,而掌握其前身篆书,是使汉隶学习基础更加扎实,从而走得更远的必要前提。于是我又增加了小篆作为每课必临的经典内容。
小篆是隶书的基础,可以“正手脚,成规矩”。有了小篆的基础,学员们提高了隶书的线条、间架结构、横平竖直等的书写水平,达到了立体学习的效果。
有要求方能有效果
作为教师,我坚持对学员的正常要求:按时到校,上课时回答教师提问,每堂课结束都布置作业,学员下一次上课交作业。现在,每位学员都能以认真的态度完成作业,书写水平明显进步。进步的快乐,又带动了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几年过去,我的书法班学员越来越多,坚持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对书法理论、历史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真正达到“以书法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目的。
芜湖市弋江区中南街道老年学校书法班教师 钱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