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发热伴”病例增多 春游需警惕!
  近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增多,部分无蜱虫叮咬痕迹。为提升诊治水平,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联盟于4月13日成立。专家提醒,野外作业或旅游后两周内发热且血小板减少者需及时就医。
  “发热伴”患者增多
  近年来,蜱虫叮咬的危险性逐渐被大众认识。
  随着春季的到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振华表示,门诊因蜱虫叮咬感染“发热伴”的患者明显增加。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多发生于春夏季,每年3月至10月是疾病的高发季。
  张振华主任特别提醒,感染该病毒后,一般1~2周内无明显症状,但病情一旦发作,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野外作业或旅游两周内发热要警惕
  张振华表示,近期因蜱虫叮咬就诊的患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蜱虫仍附着在身上,另一类则是有过野外作业或旅游史但不确定是否被蜱虫叮咬。对于前者,他强调,“若蜱虫仍在身上或明确被叮咬,应优先处理蜱虫。”他建议,千万不要硬拔蜱虫,而可以通过涂抹或浇灌酒精的方式,使蜱虫自然从皮肤中退出。
  在野外遭遇蜱虫叮咬时,他还特别提到,可以利用烟头烫蜱虫,使其自然脱落。因为只有当蜱虫自然退出时,才能避免其头节埋入皮下,从而减少病毒进入人体的风险。
  张振华进一步提醒,无论是否明确有蜱虫叮咬史,如果在野外作业或旅游后的两周内出现发热症状,务必重视血常规检查,特别关注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一旦发现这些指标下降,应立即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发热伴”的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等,并尽快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研究者揭秘“发热伴”发现过程
  作为我国最早发现“发热伴”的研究人员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教授李德新受邀出席了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联盟成立大会。
  李德新介绍了“发热伴”疾病的发现过程。他指出,2009年至2010年间,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和辽宁等地的丘陵、山区相继出现了病因不明的患者,他们表现出相似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以及多脏器功能损伤等。部分重症病例甚至导致了死亡。
  “发热伴”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是不是只有被蜱虫叮咬后才会感染“发热伴”呢?答案是否定的。
  李德新教授指出,近年来,动物传播给人类发热伴的情况日益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带毒蜱虫的分布范围扩大,以及一些带毒动物数量的增加。人们在旅游、休闲活动等外出过程中,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除了动物与人的传播,李德新教授还提到,“发热伴”已经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现象。人们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一旦接触到感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很容易引发感染。
  此外,李德新透露,目前针对“发热伴”研发的灭活疫苗已经开始申报临床研究,目前正处于材料补发阶段,预计今年能够获批开展临床研究。
  “发热伴”主要流行区域为大别山区
  关于被蜱虫叮咬后是否会得“发热伴”,张振华表示,人们不必过于恐慌。实际上,蜱虫真正带毒率较低,一般不到1%的人群会因叮咬而确诊“发热伴”。
  从感染大别班达病毒的人群特征来看,主要是野外作业人员,旅行者感染的情况相对较少。张振华进一步介绍,目前“发热伴”患者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且多数集中在50岁至75岁之间,这些人群多有采茶史或野外作业史。
  至于“发热伴”在安徽的流行区域,记者了解到,安庆、六安、合肥、滁州地区的患者相对较多,芜湖、马鞍山、宣城地区也有少量病例,而皖北地区目前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大别班达病毒主要流行于大别山区,这一病毒首次在信阳地区被发现。张振华提到,大别山横跨信阳、安庆、六安以及湖北黄冈等多个地区,这些区域均被视为该病毒的高流行区。
  安徽成立“发热伴”诊治联盟
  为了提高“发热伴”的诊治水平,减少漏诊、误诊现象,安徽省疾控中心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携手,于4月13日联合成立了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联盟。该联盟目前已纳入79家医院或疾控中心作为理事单位,基本覆盖了安徽“发热伴”流行地区的各级诊疗单位和疾控中心。
  联盟成立后,将组建专业的安徽省专家团队,并建立“发热伴”会诊制度,旨在为基层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联盟还将在线上线下共同分享疑难病例,并通过远程教育和基地进修等方式对联盟成员进行技术指导。
  此外,为了推动“发热伴”的科研进展,联盟还将组建专科联盟的研究网络,整合安徽省的病例资源,并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相关科研培训,提升“发热伴”的诊治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期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徐琪琪实习生张清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