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4月15日头版头条报道 在安徽合肥西郊,有一座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岛,名为“科学岛”。这里坐落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下称“强磁场中心”)。2022年8月,该中心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下称“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其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保持2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走进强磁场中心一楼大厅,一台实验装置的模型映入记者眼帘,旁边整齐摆放着依托稳态强磁场发现的各类成果展板。“提到稳态强磁场,大家可能感觉很陌生,但实际上它早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强磁场中心工程师汪文强说,“磁共振成像就是稳态强磁场的典型应用之一,只是其磁场较低。”
说话间,记者随汪文强走近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由10台磁体组成,包括5台水冷磁体、4台超导磁体和1台混合磁体。宏伟的实验大厅里,根直径约半米的倾斜钢柱支撑起一个6米多高的巨型圆罐,整体形态与混凝土搅拌站有些相像。
“这就是打破世界纪录的混合磁体。外面是室温孔径800毫米、磁场强度11.2万高斯的超导磁体,里面是水冷磁体。”汪文强介绍,尽管外形庞大,但其内部用于放置实验样品的空间非常有限,孔径只有32毫米。水冷磁体承受着巨大的电磁应力,相当于万米潜航器所承受水压的7倍。
“追求极高磁场,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强磁场中心学术主任、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告诉记者,“作为全球第五个、我国第一个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这个大国重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尖端研究平台。”
截至2023年底,实验装置已为国内外近200家单位3000余项课题提供了实验条件,助力论文产出近2500篇。与此同时,依托实验装置研究产生的多项成果,如组合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国家Ⅰ类抗癌创新靶向药物等,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们正在主导建设‘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建成后又将是一个大国新重器!”匡光力信心满满地表示,他将和团队全力以赴,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以奋勇争先的姿态,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