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板上的墨书文字。
一号墓西室竹席揭取前。
4月16日,安徽迎来高光时刻。
当天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公布了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以及出土文物保护与墓葬保护最新进展。楚国八百年灿烂文化,随着武王墩墓神秘面纱的揭开,再度成为焦点。本报记者梳理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第一阶段成果,带你感受“王级大墓”的风采。
已发掘楚墓中最大一座 经过数月的前期准备,2020年9月,武王墩墓一号墓发掘工作开始。据介绍,武王墩一号墓外围设有独立陵园。陵园平面近方形,以周长约5千米的围壕为界,面积近150万平方米。其中,武王墩一号墓为陵园主墓,位于陵园中心,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形竖穴土坑墓。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封土土质为五花土,整体营建工艺为夯筑和堆筑相结合。通过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可知,武王墩一号墓封土底部直径超过130米,墓口开口边长约51米,墓坑底部面积超过400平方米,规模巨大,是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
除了主墓外,陵园内还发现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其中,车马坑位于武王墩一号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已发掘探明楚墓车马坑中最长的一座。
车马坑是古代高等级墓葬用于埋葬陪葬用马车的墓坑,包括车坑、马坑、车马合葬坑三种,流行于商周至秦汉时期。楚国随葬车马的制度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持续到战国晚期。楚人袭周朝礼制,兼收并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车马随葬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熊家冢车马坑遗址,这是目前发现的东周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车马坑遗址。熊家冢有40座车马坑,主冢一号车马坑最大,长132.6米,宽12米,深2.7米,现已发掘出43辆马车、164匹战马。武王墩一号墓发现的车马坑比熊家冢更长更宽,可见这一王级墓葬的规模之大。
发现更大的“楚大鼎”
武王墩墓规模巨大,其文物数量和等级也值得期待。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提取漆木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过千件,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其中漆木器数量、种类都是空前的。最令人震撼的是,在墓葬东Ⅰ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铸客大鼎)。
众所周知,鼎在古代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比如在淮南楚幽王墓中出土的铸客大鼎,也就是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的楚大鼎,是此前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圆鼎。坊间一直也有猜测,如果武王墩墓是楚考烈王墓,那么极有可能也有大鼎之类的“重器”,且形制不会小。因此,此次武王墩墓发现的大鼎,将成为“楚大鼎”中新的“王者”。
发现大量的墨书文字 通过近四年持续的考古工作,考古工作者对于武王墩一号墓的营建过程、棺椁结构与丧葬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据介绍,武王墩一号墓具有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的独立陵园,包含主墓、陪葬墓及车马坑、祭祀坑等附属设施,是了解战国晚期楚国陵园制度的重要实证资料。一号墓的封土呈现覆斗状,填土层层夯实、夯窝密集,有台阶21级,是研究战国晚期大型墓葬营建工艺的重要标本。
值得一提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大部分字迹通过红外设备可以清晰辨识。已发现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字。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判断,其内容记录有中椁盖板放置方位和排序、椁室功能分区等,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墓主人是楚考烈王? 在发布会现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宫希成表示,他个人认为,目前的武王墩墓发掘资料和考古成果尚不能一对一确认墓葬主人身份,缺乏指向性证据。
武王墩一号墓具有极为复杂的多重棺椁结构。墓坑四角为填土,木椁室采用“亞”字形结构,椁内总分室九间,椁顶部覆盖竹席,之下以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
据介绍,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武王墩一号墓椁室发掘保护工作方案》,自2024年3月7日开始拆解提取椁盖板。至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已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现已进入椁室发掘第二阶段,即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
专家表示,武王墩一号墓规模巨大、内涵丰富,应代表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其年代处在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为研究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
虽然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刚进行第一阶段,但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为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未来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蒋楠楠孙召军
武王墩墓考古工作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