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戏文戏说
青阳腔
□钱立青
   明嘉靖年间,名声大噪的南戏弋阳腔步随“无徽不成镇”的徽商,传入了皖南徽州、池州。弋阳腔在池州青阳,与九华山的佛教唱喏、皖南山歌以及当地歌谣产生融合,“错用乡语,融合土调”,渐而形成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腔——青阳腔,一时被奉为“天下时尚”。
  青阳地处吴头楚尾,域内九华山佛教的兴盛,带动了周边的民俗祭祀、民间祈福等文化艺术的繁衍。同时,这一带采茶歌、乡间小调等人们喜闻乐见的随唱艺术广为流行。民谣俚曲,也为青阳腔的发展提供了声乐背景和丰富营养。随着外来的弋阳腔及太平调等唱腔的进入与演出,逐渐与青阳本地的目连戏、青阳民歌等表演艺术嫁接而相互渗透,产生了催化作用,兼容并蓄形成的新声腔即为青阳腔,既能在民间流传,也能登大雅之堂,很快风靡长江两岸,世人称之“南北乐府”。又因青阳隶属池州府而亦称池州腔。青阳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也得益于跟随徽商的步履,走遍了五湖四海,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
  唱腔是一个戏曲剧种的生命。青阳腔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成为明末清初主要声腔,究其根本还是得力于其创造性地发展了“滚唱”。青阳腔继承了弋阳腔“一唱众和”“改调歌之”的声腔特点,形成独树一帜的歌唱形式“滚调”。这种滚调以流水板的急促节奏和接近口语般的朗诵歌腔来表演,打破了以往声腔旧有曲牌的音乐结构和长短句格式,使唱腔变化灵活多样,戏曲语言词句通俗易懂。
  青阳腔作为弋阳腔“易腔”后的一个重要腔种,主动贴近与汲纳区域文化,展现出旺盛的艺术表演生命力,尤其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逐渐发展演变成既保持声韵婉转、曲调高昂激越的原始风貌,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青阳腔表演中还讲究“文戏武唱”,配有特色的纸制面具,增强了娱乐兴味与丰富性。这种艺术形式易演易流传,在民间有着广阔的生长土壤和庞大的受众。
  青阳腔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一度影响了徽剧、京剧、黄梅戏等诸多剧种的发展,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已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青阳腔远不止是一个曲种,它所承载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一个时代归属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