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前不久,安徽肥东县撮镇镇先锋社区的刘长尧的岳父过世,按照当地习俗为老人办白事,免不了要办酒席。刘长尧在社区的“包公家宴”小食堂订了10桌席。“每桌920元,该有的菜全都有,如果换成镇上或是县城的饭店,得一两千块钱。”刘长尧说。
在肥东县,“包公家宴”已经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平日里,刘长尧一家只要在饭店请客吃饭,都喜欢在小食堂里举行,味道、环境和服务都不错,离家很近,关键价格很亲民。“场地、设备等都是社区的,肯定要便宜。”小食堂负责人荚祥兵道出了价格亲民的原因。
自2017年起,肥东县推出“包公家宴”,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约定红白喜事一切从简。通过控制菜品数量、价格和操办桌数,为乡村人情消费和宴席酒菜设定合理标准。“我们用的是‘包公家宴’菜谱,60多道菜,分家常菜谱和礼宾菜谱,也可以自由组合,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我们会根据就餐人数控制他们点餐数量,原先动辄上千元的宴席,按‘家宴’的标准只要五六百元。”荚祥兵说。
“包公家宴”不仅节俭,还传承了农村“一家有事百家忙”的人情文化。刘长尧到小食堂订餐后,荚祥兵立即打电话向社区进行报备,酒席当天,社区工作人员化身志愿者,客串“服务员”,忙前忙后地洗菜、切菜、端菜……用志愿服务传递邻里温情。像这样经济实惠又温暖的酒席,荚祥兵的小食堂一年至少要办400桌,能为邻里省下来20多万元的酒席钱。
如今,在肥东吃“包公家宴”已经是一种时尚。肥东县已经在桥头集镇、撮镇镇、包公镇及石塘镇等地试点建设“包公家宴大食堂”,目前已建成7家“包公家宴”大食堂,为群众日常操办红白喜事提供好去处。
据肥东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包公家宴”里的每道菜都有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名字,还有大、小食堂这样专门的举办场地和指定的食材基地,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推出了“包公家宴”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一整套红白喜事流程。历经7年的发展,“包公家宴”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歪风邪气,实实在在为群众减轻了经济负担,累计为群众节省了6000余万元的酒宴钱。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通讯员彭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