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创造多个“首次”
全国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
  2020年5月开始,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当前,普查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完成,进入调查数据的评估和应用阶段。
  据介绍,本次普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灾六大类23种灾害风险和综合风险的评估区划,第一次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评估区划成果。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创造了多个第一次。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介绍,在调查成果方面,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成果,全国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开展了对全国灌木、草木、枯落物的普查,填补了全国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空间信息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第一次完成了对全国县、乡、村公路、桥梁、涵洞等普查,采集了全国公路设施的抗震、防洪等设防信息,形成了全国国省干线公路承灾体风险数据库、全国水路承灾体风险数据集等。
  此外,在评估与区划成果方面,此次普查第一次明确了全国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第一次识别了占全国陆地面积2.3%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将全国划分成为6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30个综合风险区和90个风险防治亚区,揭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东高西低”的宏观格局和导致高风险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划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短板弱项区域等。 综合央视、央广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