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马晓飞:专注创新,获153项国家专利

  马晓飞介绍专利应用。 

  “皖”美安徽,历来推崇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一代又一代工匠们初心如磐,传承匠心,向“新”而行,贡献独具匠心的“皖”美力量。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马晓飞,从一线的“多面手”到研发“攻坚手”,在纺织加工技术、化学纤维创新应用、新型结构和功能纺织材料等领域进行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让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品从“小城”走向“世界”舞台,并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技能人才,让专注创新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从“多面手”到“攻坚手”
  维为立夏,万物繁茂。
  安徽阜阳界首市,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器正在高速运转,材料进入后,自动完成打包、混合、称重和配比等环节,经历高温再经冷却,洁白的絮片即呈现在记者眼前。
  “我们的功能性纺织新材料项目一期基础建设已完成,数字化智能装备投产运营,二期项目已启动建设。”技术研发部主任马晓飞,带着记者绕生产线转一圈,熟稔地介绍着生产线每个环节的工艺要求、操作要领和技术参数等,言语中均是自豪。
  “我当时是公司的第一个大学生。”马晓飞介绍,其2002年进入公司,在这家老牌棉纺织企业里,他做过办公室主任、安全部长,也干过会计和营销。2008年开始,随着公司转型,他从一线人员成为技术研发负责人,从“多面开花”的一线向技术研发攻坚。
  马晓飞回忆,虽然大学接触过纺织知识,也经历多个岗位的历练,但走上研发岗位后,他深知自己的不足,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在他办公室的柜子里,放着几十本笔记本,记录着各个产品的工艺、难点、国内外进展。同时他积极参与行业讲座,汲取新知。“工作让我一定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对研发愈发感兴趣。”随着新产品研发和多个专利立项,他更有了动力与激励。
  “他既有研发能力,又具备实践经验。”一业内人士评价,马晓飞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重大贡献。记者采访了解到,工作以来,马晓飞在纺织加工技术、化学纤维创新应用、新型结构和功能纺织材料等领域进行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153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主持编写企业标准13项,发表论文8篇。
  从“小城”走向“世界”
  “智造”为“芯”,向“新”而行。
  宽敞的生产车间内,一名操作工人动作熟练,不时在操控面板上调整着参数,“这一组包括3台设备,我现在调整的是帘子的转速。”记者看到,车间悬挂的“智能制造车间生产看板”中,显示着进度信息、机台呼料清单和设备保养清单。
  “这条生产线,是国内首台320型高保暖絮片全自动生产线,采用的是国内领先的仿鹅绒结构絮片制备工艺。”马晓飞介绍,2011年,由其对接,公司和安徽某农业高校达成合作,2017年,公司与东华大学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期实现技术成果转化。
  目前公司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已由传统棉纺行业转型为功能性纺织新材料研发生产代表企业,实现功能性高保暖材料、抗菌材料、阻燃材料、发热材料4项成果转化。马晓飞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重点项目7项,参与省级项目11项。其中,参与研发生产的新型化学纤维及功能纺织材料“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产品,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
  2022年,“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产品亮相北京冬奥会,小城“智造”也走向了世界舞台。据介绍,该絮片采用特殊的差别化纤维复合网络结构成型技术,“产品具有轻质保暖特性,在完全浸湿的条件下仍能保持98%的保暖率。”
  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品,也赢得市场的高度认可。“2021年,我们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2023年是8000多万元。”马晓飞表示,今年有望突破1个亿,其中,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品占比80%以上。
  经“N次”到“无数次”
  创新之路,唯极致匠心。
  产品研发,并非坦途,是“N次”到“无数次”的反复试验,是“N次”到“无数次”的极致匠心。“实验室的技术,是解决从0到1,说明技术路径可行。”马晓飞解释,在生产环节,湿度、温度等环境发生变化,原材料、均匀度、设备、操作和配方工艺等哪个阶段出问题,都影响到成果的转化。“他总结,在实现产业化的“中试”环节,可以说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每一次都要认真地做。”
  指针拨回到2019年。彼时,“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研发生产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 2020年初即实现了量产。大概半年的时间,马晓飞一头扎在生产一线,带着研发部团队每天重复打样,“次数没统计过,只记得当时车间里摆放的都是不合格的产品。”
  “要求耐水洗,具备保暖值和蓬松值,理论上是矛盾的。”公司中级技师荣小瑛告诉记者,面对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团队有同事直言“觉得弄不成,看不到希望,很崩溃。”在马晓飞的执着和坚持下,团队对设备进行改造,增加主要工序,论证配方,调整数次设备参数,最终拿到了非常好的指标数据。
  2021年,21包抗严寒消防员絮片进入研发阶段,其中一个关键指标要求5分钟内经受260度高温不变色,但数次尝试后,热稳定性仍不达标。“他鼓励我们肯定是哪些地方没考虑到位,带着我们一起想办法。”质检员刘圆圆回忆,打样要经过很多次试验,特别磨人,
  马晓飞和大家一起攻坚,鼓励大家不要放弃。
  “我们的消防抗严寒阻燃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荣小瑛补充道,该款材料具有耐结冰、 轻质高保暖的特点,且热稳定性很高,每平方热阻80克可达到200克的保暖效果,比国内市场标准高出30%左右。“我们现在正专注于对绿色环保和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她坦言,
  作为研发部负责人,马晓飞对各项环节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达目的不罢休。”
  “我手机24小时都不关机。”马晓飞告诉记者,在公司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阶段,他三天两夜没合眼,完成材料整理与申报,成功拿到了当地第一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初心如磐,匠心传承。
  记者采访获悉,马晓飞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2023年,马晓飞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其被聘请为企业首席技师,致力技艺传承、技能推广和带徒传技等。目前,工作室已发展为50多人的团队,最小的成员为90后,“培养新时代的技能人才,带动形成从班组到车间到公司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的氛围。”
  荣小瑛告诉记者,自己此前做家纺四件套研发,“做顺手了,对材料这块是陌生的,当时心里还不愉快。”她坦言,从勉强接受新职位,到如今成为中级技师,拥有自己名字命名的阜阳技能大师工作室,其间马晓飞手把手教起,她也被其专注执着的精神所影响,“特别是一种试错不抱怨,严谨专注的态度。”
  刘圆圆是马晓飞的徒弟。“进厂时,我是初中学历,做纺纱挡车工。”她曾经认为,在哪里打工都一样。现在,她做蓬松度、热阻等理化指标测试信手拈来,并被吸纳成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不再是挡车工的思维,觉得责任更重大,不自觉地要提升自己。”她也笑着告诉记者,“当然,收入也提高了。”
  马晓飞告诉记者,从目前取得成效来看,工人们有了自己的成长通道,学习的氛围很浓,技能和学历提升的考试报名很积极,凝聚力更强。
  据统计,自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带徒500多人,培养带徒名师1名,技师1名,高级工63人,中级工11人,初级工116人。带动就业1000人,培养了一大批技能人才、为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赵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