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考古人员在人字洞遗址清理骨头化石。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具较为完整的象类化石,大象两排臼齿和门齿(象牙清晰)可见。
本报讯 今年初,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安徽省7个2024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位于芜湖市繁昌区的人字洞遗址是其中之一。目前,人字洞遗址第13次发掘已经开始,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阶段进行。此次春季发掘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到5月底6月初结束。5月14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遗址发掘现场探访。
人字洞遗址位于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癞痢山南坡,发现于1998年5月。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来此调查,采集了大型灵长类原黄狒化石等一批重要标本。因发掘地山形的裂隙好似一个“人”字,于是将其命名为“人字洞”。2006年5月25日,人字洞遗址作为旧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字洞遗址第13次发掘已经开始,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阶段。此次春季发掘工作历时约50天,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到5月底6月初结束。
5月14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人字洞遗址现场,看到10名来自中科院的专家和6名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发掘清理工作。只见几名工作人员拿着小铁锥,在山腰一处裂隙中不停地挖土,在土堆里寻找动物骨骼碎片。“泥土里的碎骨化石有很多,我们挖到后,就把带着泥土的碎骨化石装袋,然后运到山下去进行筛洗、分类,从中找到有价值的骨头化石。”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有发现!”只见一名工作人员停止了手中的工作,叫来了一位专家。记者看到,在裂隙中的土壤里,一块拳头大小的不规则状骨头化石暴露了出来。经专家初步鉴定,应该是属于鸟类的颧骨。“这块颧骨比较大,由此可推测出这种鸟类的身形也比较大,至少有老鹰大小!”这位专家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
在另一处裂隙,记者看到了一具较为完整的象类化石。“这是之前发现的比较完整的象类化石,经过鉴定为中华乳齿象。大象两排臼齿和门齿(象牙)清晰可见。在中华乳齿象化石边上,还有一具剑齿虎的化石,剑齿虎的肋骨和头骨能够比较明显看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为保护好、利用好人字洞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繁昌区委区政府自2017年提出建设人字洞遗址公园项目,并完成保护规划的编制。2023年3月,《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经谋划,人字洞主题公园项目正式启动。主题公园规划面积约1900亩,项目拟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科普区,二期建设科考区,三期建设主题科技体验区,总投资约30亿元。
今年,人字洞遗址环境整治二期、人字洞保护大棚工程即将动工,繁昌区谋划实施遗址博物馆。未来,将根据项目推进情况,争取通过招商引资,陆续实施民宿、主题乐园及乡村乐园等项目。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孙芮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