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一行来到包公馆。
林增典向采访团成员介绍包公馆情况。
包公,作为老百姓心中公平正义的化身,被尊称为“青天”。在福建石狮市,存在着一座境庙——包公馆,每当当地居民遇到矛盾纠纷时,他们都会来到这里,寻找那位象征公平与正义的“包大人”来评理。5月14日,“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抵达了石狮市的包公馆,他们发现,包公文化中公平、公正、公开的文化内核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和体现。
高姓家宅改建成为包公馆
在福建石狮市永宁第四社区三合境内,穿过蜿蜒曲折的小巷,一座隐藏在民居之间的小庙映入眼帘,庙门上赫然写着“包公馆”三个字。据永宁第四社区的居民高武奕介绍,这座包公馆是三合境的“挡境”,供奉着人们敬仰的包拯包大人。由于包公庙在泉州地区并不多见,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包公馆前方有一处资料栏,详细介绍了永宁三十二铺境和境庙包公馆的来历。铺境制度是明清时期闽南地区泉州府实行的一套完整的城市社会空间区位分类体系。作为泉南军事重镇的永宁卫城,也执行了铺境制度,整个古卫城被细致地划分为三十二个铺。更为特别的是,每个铺内都有其独特的保护神,由该铺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共同奉祀,这形成了永宁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三合境作为宣花铺的一部分,其“挡境”便是这座包公馆。
当采访团走进包公馆时,一行人便看到馆内供奉着包拯及其夫人的神像,不时有当地居民前来进香敬拜。石狮市政协文史委员林增典介绍道:“包公馆里面供奉的包公木制神像,是根据人体关节制作的,非常特别。”这座包公馆始建于清代,原本是高姓人家的祖上家宅。据传说,150年前,高杨硕率领船员出海经商时,在东海海面上发现了一尊漂浮的佛像。船员们将佛像打捞上船,并按照海上的规矩先放在船上供奉。当船队返回港口后,经过辨认,这尊佛像被确认为包拯的木刻雕像,于是便被高家奉敬在家中。1992年,经过多方集资,这座家宅被重建为现在的包公馆。
“以和为贵”成了调解员
在包公馆内,一块石碑上记载着当地居民曾不远千里,前往包公的出生地——安徽合肥肥东县大包村,进行拜谒的事迹。林增典说:“大约20年前,高家后代了解到包公是肥东人,就组团去了肥东大包村拜谒包公,对包公的故事和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计划这几年再去肥东一次。”
包拯公正执法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林增典告诉记者:“我们小时候就看过包公相关的剧目,高甲戏(地方戏剧)里就有很多包公断案的故事。包公廉洁公正、刚正不阿、不畏权贵、铁面无私、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当地也有很深的影响。”
林增典进一步解释:“由于三合境境内百姓十分信赖公正严明的‘包大人’,因此,当居民遇到‘断不清、辨不明’的矛盾纠纷时,就会自发来到包公馆‘包大人’面前来明公理、断是非。包公馆逐渐成为当地居民调节矛盾纠纷的场所,发挥着调理邻里纠纷、办事指南的作用。每年包公诞辰,周边群众都会前来祭拜。”
他继续介绍:“邻里矛盾纠纷大多源于利益冲突,比如土地纠纷,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但包公文化中的公平公正成了解决这类棘手矛盾纠纷的秘诀。”他强调:“包公办事公正严明,大家信服包公。到包公馆调解纠纷,其实还是借助有威望的乡贤来解决矛盾,倡导以和为贵,将三合境变成一个和平友爱、敦亲睦邻的地方。”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刘旸张楠高绪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