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吉
考古界常遇这样的遗憾:古墓中出土有食鼎,打开鼎盖,里面的菱角,本来形状清晰,色泽鲜艳,可是,还没来得及拍照片,菱角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暗、变黑,并很快化作一摊黑水。这种被封存地下千百年的有机植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的现象,考古学界称之为“时间沙漏”,它是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一大难题。淮南武王墩楚墓考古发掘过程中,特意兴建低温实验室,这是应对可能会出现的“时间沙漏”现象的策略之一。
挫败
沙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装置,中外都有发明,也叫“沙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沙漏,是元明之际安徽歙县人詹希原(也作“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詹希原是个大书法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创制的沙漏别具一格。
考古学界所称的“时间沙漏”,是指随葬器物被深埋在封闭的地下环境中,由于与氧气隔绝,便停止氧化,相当于时间沙漏停止运行。器物一旦暴露在空气中,便以飞快的速度氧化、腐朽,甚至消失,即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被封存期间的整个氧化过程。
1956年,在当时北京市副市长、明史研究专家吴晗以及历史学家郭沫若等的提议下,官方决定开挖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长陵,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推进考古和历史研究”,更希望发现失传的《永乐大典》真迹。可是,规模浩大的长陵让考古人员无法找到金刚墙,更无法找到墓门。金刚墙是墓门外的一道墙,由于垒砌牢固、砖缝用粳米汁等密封,异常坚固,故名。考古人员在找不到长陵入口的情况下,转而决定开挖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在位48年,其间有28年不上朝。定陵规模比长陵小,开挖时间距离万历皇帝去世下葬有330余年。可是定陵也不好挖,正当考古人员准备放弃时,挖出了一块“导墓石”,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当然,这是明朝的计量标准。经过换算,很快明白了金刚墙的位置,并挖到金刚墙下。
金刚墙呈梯形,最上面与墓道衔接处隐约可见裂缝,这应该是三百多年来地基沉降导致的。当考古人员拆开第一块墙砖时,突然从里面喷出一股黑烟,吓得考古人员赶紧逃散。之后一位考古人员翻过金刚墙,进入隧道,来到地宫门前。
地宫即墓室。地宫之门坚如磐石,丝毫推不动,考古人员推测是遇到“自来石”了。自来石是从里面顶着墓门的石柱。排除自来石的方法是使用“拐钉”。这样,墓门便被打开。
定陵内三口棺椁,一帝二后,呈“品”字形分布,周边是29只朱红小木箱。小木箱被打开后,所有目击者都被惊呆了!里面全是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玉器、武器、木俑、字画等,特别是棺椁被打开后,裹着尸体的丝绸色泽鲜艳,如崭新的一般。可是,由于当时的保护意识不到位、保护条件也不具备,这些国宝级文物有的瞬间氧化变黑。对于那些第一次见到的明代丝绸,为了有效保护,考古人员使用了化学药剂,不料几个月之后就变质了。如今再看这些丝绸,大多数已经支离破碎了!出土的字画,很快氧化变黑,成为一堆灰烬。
新中国第一代考古人员在没有经验、没有足够意识的情况下,第一次遭遇“时间沙漏”,使得定陵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失败和遗憾。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后来中国考古界不再主动发掘古代陵墓。
遗憾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进入正式考古发掘阶段,在地下17米深处出现青膏泥,工作人员在这里挖到一片新鲜的树叶,感到十分好奇!起初,他们以为这片树叶是从附近飘过来的。紧接着,又挖到翠绿的树枝和一只竹篾黄绿的竹筐。这下,在场的人全部惊呆了!两千年前的树叶、树枝以及竹篾居然还保存得如此新鲜!可随后的景象,更让人发呆:绿色的树叶、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颜色很快变暗、变黑,发干,变脆,直至成为一抹黑灰,彻底消失。
青膏泥下面,出现一层厚厚的木炭。木炭下面,是覆盖在棺椁之上的竹蓆。这些竹蓆长2米,宽1米,共4排,平铺在棺椁之上,总共有26张。刚出土的竹蓆,色泽嫩黄,光亮如新,就像刚刚从篾匠手下编织出来的,可工作人员正忙着为这些竹蓆照相、绘图、登记时,这些嫩黄的竹蓆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全部变黑,并瞬间成为一堆黑灰,事实上,这就是出土器物遭遇“时间沙漏”现象。
打开椁盖板之后,东边厢里有一只陶罐,打开后,里面装满了紫红色的新鲜杨梅,如同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般,但在工作人员搬动过程中,这些杨梅果很快变成了黑色的炭灰。东边厢里还有一个云纹漆鼎,揭开鼎盖,里面漂浮着十来片莲藕,质地白皙,藕片上一个一个的小孔,清晰可辨。为了避免像杨梅果那样被迅速氧化的局面,考古人员立即对藕片照相、绘图。可当漆鼎被搬出墓坑时,藕片已经消失一大半;在运往博物馆的途中,藕片竟然全部消失了。
1987年,湖北荆州的包山楚墓椁室被打开时,现场目击者发现里面“一片通红,非常惊艳”。椁板内壁涂的是生漆,生漆又称“大漆”“土漆”“国漆”,它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一种乳白色的纯天然涂料,其中80%成分是漆酚。通常情况下,新鲜漆酚接触空气后会氧化,变为褐色,这是包山楚墓椁室被打开时里面呈现一片红色的主要原因。大约4小时后,漆的表面干涸、硬化,形成漆膜。漆膜的耐久性极强,但由于椁室被突然打开,壁板周边的光照、温度、湿度立即发生变化,致使壁板朱漆很快就被氧化,开始时特别红,几分钟后,颜色就开始变化,不停地褪色,最后变为暗红色。
秦始皇兵马俑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实际上,秦俑的衣领、袖、襟原本都镶着彩色的边;兵俑身上,更是五彩斑斓,有专家说,兵马俑出土15秒,颜色就开始变化,分钟之内完全脱水、起翘、剥落。兵马俑的颜色是涂生漆产生的。研究表明,这些生漆是用动物胶粘合在俑上的,而这些动物胶粘合剂接触空气后,立即发生“时间沙漏”现象,使本来鲜艳夺目的兵马俑变得灰头土脸,有人戏称刚出土的兵马俑颜色“看一眼,少一眼,每一眼都是新模样”。
考古工作的本质是寻找历史遗迹,从出土器物中提取各种古代信息,注重出土器物的原始性、完整性。这些出土器物的突然“变脸”,往往使考古工作者束手无策,也给考古工作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避免
众所周知,考古发掘过程是涉及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文物的完整性、真实性直接关系到文物的研究价值。阻止“时间沙漏”现象,主要从控制环境含氧量、湿度、光照变化以及微生物侵害等方面着手。
首先,环境含氧量的变化,这是指器物在地下、地上的环境变化。比如古墓中的漆木器,一般在墓中时,均浸泡在水中;出土之后,需要第一时间放置水中,以尽可能地让漆木器与氧气隔绝,防止氧化。
其次,环境湿度的突然变化,会导致出土器物形态变异。对干燥、密闭环境中的器物而言,受地下环境影响,器物内会出现可溶性保护晶体,这种保护晶体能很好调节自身体内的水分,与周边环境保持湿度的平衡。当器物出土时,空气中的氢离子、氧离子会迅速深入器物内部,原本处于饱和状态下的器物会大量吸收氢离子、氧离子,直接破坏其体内原来的平衡,致使器物立即开裂、破碎,出现“时间沙漏”现象。而浸泡在水中的器物,其体内水分饱和,一当出土,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达不到其原来所处环境中的含水量,这会使器物体内水分迅速流失,体内纤维及蛋白质含量发生变化,导致器物出现表皮脱落、掉色、起翘等现象。严重的,直接破碎。
其三,是光照突然变化引起的损害。出土之前,绝大多数器物所处环境黑暗(阴暗);出土之后,即便不是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光照条件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这种变化,会使一些出土器物的氧化过程被催化,发生“时间沙漏”现象。
弄清出土器物发生“时间沙漏”现象的原因,是有效防止出土器物被损坏的前提。淮南武王墩楚墓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文物保护预案,可谓未雨绸缪,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