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
本报记者跟随调查人员——
夜访扬子鳄野外栖息地
  
▲张宏安(右)和蒋宣清一起夜寻扬子鳄。


 ◀工作人员在沟渠中发现了扬子鳄。 马光荣/摄

  5月20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安徽师范大学开展的2024年扬子鳄野外种群资源调查活动正式启动。自2021年以来,这样的野外调查每年都会开展,目的是摸清野外扬子鳄的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状况。当晚,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跟随调查人员来到保护区红星片区,在月光下的水库和塘口里,寻找野外生存的扬子鳄。
  【释疑】调查为何在5月下旬晚上进行?
  红星水库属长江流域青弋江水系,是一座小(二)型水库,其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野外扬子鳄栖息地,蓄水面积约3.2平方千米。
  2003年,我省首次放归3条人工繁育扬子鳄的地点就在红星水库。
  20日晚8点,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称“管理局”)工作人员与安徽师范大学学生一行,来到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周王镇境内的红星水库边,开启2024年扬子鳄野外种群资源调查活动。
  调查范围涉及扬子鳄保护区所在的5个县市区,活动在五地同时开展,计划时间为5月20日至25日。
  当晚,红星片区的野外调查活动分两组进行,一组主要在红星水库水面调查,另一组则调查片区内其他区域的塘口。调查工作主要是寻找在野外生存的扬子鳄,并记录相关信息。记者穿上救生衣,跟着管理局自然保护科负责人蒋宣清和巡护员张宏安一起,乘坐一条小船,开始在水库里寻找扬子鳄。
  为什么要在晚上开展野外调查?“因为白天很难发现,晚上用手电筒照过去,扬子鳄的眼睛会形成一个光点。”蒋宣清借助手电在水库靠近岸边的地方很快发现了一条扬子鳄。颇有经验的张宏安告诉记者,年龄大些的扬子鳄眼睛红色光点比较明亮,年龄小些的红色光点稍暗。
  选择在5月下旬开展野外调查也有讲究。“早一点的话,虽然扬子鳄已经结束冬眠,但昼夜温差大,它们晚上可能会躲进洞穴里,看不到。”蒋宣清介绍,到了6、7、8月份,是扬子鳄觅食和繁殖的季节,外出活动多,此后扬子鳄要开始整修洞穴为越冬做准备,而在5月下旬,扬子鳄会爬出洞穴,并待在附近,便于他们开展野外调查。
  两个小时过去,蒋宣清和张宏安共发现16条扬子鳄。“去年我在这里找到30多条。”蒋宣清分析,今年水库里扬子鳄变少的原因可能是水库周边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扬子鳄逐步向外迁移了。
  【调查】扬子鳄野外种群发展态势良好
  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扬子鳄保护区较全面的野外调查共开展了11次。其中自2021年以来,每年都开展扬子鳄野外种群资源调查活动。“一般情况下3年、5年开展一次野外调查,但2019年至2023年,我们开展了规模化放归,共放归了1500条人工繁育扬子鳄。近几年每年开展野外调查,也是为了及时掌握这些放归扬子鳄的生存情况。”管理局三级调研员孙四清告诉记者,野外调查能够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我们有9名学生、2名老师参与扬子鳄野外调查。”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晏鹏5月21日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学生们主要是协助管理局工作人员进行野外调查记录,为后期形成报告打好基础。他表示,野外调查主要是感性掌握野外扬子鳄种群目前的生存状况,监测它们对栖息地的适应性如何。晏鹏介绍,从近几年野外调查掌握的情况看,最近几年放归的扬子鳄对栖息地适应性不错,生活习性正常。
  2023年调查数据显示,保护区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近1400条,近3年累计监测到野外扬子鳄产卵57窝1322枚,孵出幼鳄772条,创历史新高,显示了野外种群良好的发展态势。
  5月20日深夜11点多,红星片区当天的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工作人员介绍,共计发现60条扬子鳄。在今年为期六天的野外调查活动中,他们将完成宣州区范围内两个片区野外调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