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警惕:“飞行硫酸”开始活跃了
女子不慎中招致眼部脓肿,专家:别直接拍,熄灯防叮咬
  
  唐隽在拍片室里给患者看片子。

  近日,湖南一名女子在休息时不慎被隐翅虫叮咬眼部,导致脓肿腐烂。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唐隽提醒,遇到隐翅虫不要直接拍打,以防毒液烧伤皮肤,并建议在睡眠时熄灭室内灯光以防隐翅虫叮咬。
  警惕:隐翅虫各段都含毒素
  据湖南一名被隐翅虫“袭击”的女子描述,事发当日她在家中休息时,突感眼部刺痛,随后发现一只隐翅虫落在眼皮上。她立即用手将虫子赶走,但次日早晨发现眼部已严重红肿并出现脓疱。
  唐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隐翅虫的特征及危害。隐翅虫是甲虫的一种,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属。它的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暗橘黄色,形状类似大蚂蚁。之所以号称是“飞行硫酸”,是因为有毒的隐翅虫身体内的确能够分泌出一种酸性在pH值1~2的毒液,酸性很强。
  唐隽表示,隐翅虫的虫体各段都含有毒素,是一种强酸性质的毒汁。当人在夜间休息时,隐翅虫可能落在皮肤上,若被无意间拍死或压死,虫体破裂后,毒液便会沾染在皮肤上,直接烧伤局部皮肤组织。他强调,隐翅虫在每年的6~9月份会大规模出现,喜欢潮湿环境,白天多栖息在草地等阴暗角落,晚上则活跃并有一定趋光性,常成群飞行。人体裸露的部位,如面颈部、四肢等,容易被隐翅虫叮咬。
  现状:近期门诊患者增加
  “近期天气越来越热,门诊能看到不少隐翅虫叮咬的患者就诊,比以前有所增加”,唐隽表示,多数患者在接触毒液数小时到2天后,会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甚至密集丘疹、水疱或脓疱。“有些患者接触毒液后发生皮肤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
  值得注意的是,隐翅虫并不会主动分泌毒素,只有身体被破坏,体液溢出时,隐翅虫素才会释放。唐隽建议:“如果隐翅虫落在皮肤上,千万别拍,可以将其吹掉,或者尝试让它掉到纸上取走。”
  如果大家在接触隐翅虫后出现红肿等炎症,应该如何处理用药?
  对此,唐隽表示,接触虫体后立即用肥皂水、5%碳酸氢钠溶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该区域;皮损未破溃时,外涂激素类药膏等。皮损破溃伴糜烂时,可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等湿敷后外涂激素类药膏等。
  若出现脓疱、糜烂等表现时,可考虑同时辅助给予抗生素类软膏,以预防感染。皮损较重、伴系统症状或继发感染者,可依据具体病情加用药物。
  提醒:建议睡眠时熄灯
  除了及时处理伤口外,预防隐翅虫咬伤也至关重要。唐隽医生提醒,由于隐翅虫常出没于潮湿环境,保持住所周围环境的卫生和清洁是首要措施,建议清除杂草、垃圾等滋生地。同时,安装纱窗门或挂蚊帐能有效阻挡隐翅虫侵入。睡眠时,熄灭室内灯光以避免吸引隐翅虫。
  尽管隐翅虫体积微小,但其毒性不容忽视,一旦被咬伤,应及时就医处理。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与隐翅虫的接触,是保护健康的关键。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徐琪琪实习生蔡雪梅张清怡夏鸿雨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