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家孩子遗传身高不是特别理想,我们担心因为疏忽耽误了孩子的生长速度,去年就来咨询过,今年看到有义诊的活动就又报名来请专家看看。”一位8岁女孩的家长告诉记者。5月26日上午,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举行了迎6·1儿童生长发育义诊,600多名3~14周岁儿童通过线上报名的方式参加,多名儿科专家现场坐诊。
矮小症有多种原因
据了解,父母的遗传对身高发育影响占到60%-70%,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占30%-40%,孩子的身高向遗传的上限靠近或者向遗传的下限靠近,上下会有4-8厘米的偏差。遗传身高计算公式为:男孩成年终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厘米);女孩成年终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厘米)。
当儿童在相似生活环境下,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数以下就可称之为矮小症。导致孩子矮小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疾病、营养、运动、睡眠、生活环境和心理状况等。
矮小症有一部分是由于器质性疾病引起,其次是性早熟导致。性早熟是指女童在7岁半前、男童在9岁前呈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异常性疾病。性早熟会引起生长加速,短期内可有身高的增加,但同时会导致儿童骨龄提前、过早骨骺闭合,以至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还有一小部分是由于宫内发育迟缓或染色体异常等引起。非疾病引起的矮小症则包括家族性矮小、体质性矮小、生理性青春期发育延迟等。
发现不对劲别盲目等待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身材矮小、性早熟的问题?记者现场咨询了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林杨。
“一般孩子三岁以后到青春期前,一年至少要长个5厘米,如果家长觉得孩子身高长得很慢,衣服几年都没有换了,或者去接孩子放学的时候,一眼望去自家的孩子相对同龄同学是比较矮的,就要重视。”林杨说,“可以自己在家粗略地先测量一下,如果孩子确实是身高长得比较慢,可以到医院来就诊。”
林杨建议,如果发现孩子个子矮小,家长不要一味觉得孩子是晚长、盲目等待,最好还是到小儿内分泌的专科就诊,一般最佳的干预时期是4岁到青春期前。同时也建议,如果孩子只是身高中等偏下,没有达到矮小症程度的话,主要还是注意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饮食、运动、睡眠,比如多做一些跳绳、拉单杠、打篮球之类的跳跃动作;正常饮食,尽量不要吃甜食,因为甜的东西也会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是有脉冲式的,要尽量晚上10点之前睡着,不要开小夜灯睡觉,晚上开小夜灯睡觉也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影响到身高。
除此之外,性早熟也会影响到孩子身高的增长,女孩7岁半以前、男孩9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定义为性早熟,需要引起家长重视。如果家长发现女孩有了乳房发育的情况,例如胸部有硬块、碰胸部会有疼痛,男孩有睾丸增大现象,都是第二性征发育的特征。同时如果孩子短期内长得特别快,也有可能是青春期进展太快,女孩月经初潮之前、男孩出现变声之前会出现短期内的生长加速,家长也要重视,在短期内骨龄生长得很快,可能会影响最终的身高情况。这类情况需要在女孩有初潮、男孩有变声之前进行干预。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于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