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三项规范整治重点”(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师德师风失范),明确了“十二条负面清单”,提出“五个进一步”的工作目标。此项行动正当其时,意义深远,有助于让教育回归本源,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生态。
守住安全底线,维护学生健康成长。守护学校安全是办教育的底线,“规范管理年”行动将安全底线失守作为规范整治首要任务。没有安全,谈何教育?《通知》明确,严禁校园安全排查整改形式主义,放任重大校园安全隐患,发生重大事故后瞒报谎报、处置不当。严禁校园内发生以多欺少、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等学生欺凌行为,或教师漠视、纵容学生欺凌行为。近年来,一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生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安全风险隐患屡屡爆出,给教育带来不良影响。各级各类学校要统筹安全与发展,抓好学校基础性、源头性的安全工作,盯紧看牢学校的消防、交通、治安,食堂、实验室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用心用情守护好每一名师生的平安。
筑牢管理防线,维护教育良好生态。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诟病最多的,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招生乱象,损害了教育公平,二是一些地方公然在节假日、课外活动时间等违规补课,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通知》明确将日常管理失序作为规范整治的另一个重点,列举了“六个严禁”:严禁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考核排名、下达升学指标,对教师进行排名、奖惩;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各类竞赛证书、社会培训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学校违反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校历提前开学、延迟放假,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严禁违反国家规定的学生睡眠时间安排学生作息,或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严禁违反国家课程方案规定,随意调整、增减课程,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严禁布置超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总量和时长的作业,或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整治招生乱象需要把教育招生入学流程放置在阳光之下,增强招生入学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透明度。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养成良好习惯、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要阶段,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质量标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切实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不越师德红线,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个别教师背离教书育人要求,作风不良、品行不端,不平等对待学生甚至侵害学生合法权益,以及从事有偿补课活动,侵害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通知》明确,严禁教师歧视弱势群体学生,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辱骂殴打、性骚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规范管理年”行动,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完善师德违规处理制度规定,落实教职员工准入和从业禁止制度,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应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制度要求,涵养师德师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教育家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
石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