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
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奔月之旅历时约30天,将开始世界首次月背“挖宝”

  6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在监测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工作情况。新华社发 

  这是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性时刻!6月2日清晨,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即将“蟾宫挖宝”。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响起热烈的掌声,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
  自5月3日发射入轨以来,嫦娥六号探测器经历了约30天的奔月之旅,在经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等一系列关键动作后,完成了这世界瞩目的“精彩一落”。
  相比于降落在月球正面,降落在月球背面可谓环环相扣、步步关键。特别是此次任务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落差可达十多公里,好比要把一台小卡车成功降落到崇山峻岭中,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充满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创造。
  “渐次刹车”减速接近月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实施动力下降,搭载的7500牛变推力主发动机开机,逐步将探测器相对月球速度降为零。其间,组合体进行快速姿态调整,逐渐接近月表。
  “火眼金睛”选择理想落点——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通过视觉自主避障系统进行障碍自动检测,利用可见光相机根据月面明暗选择大致安全点,在安全点上方100米处悬停,利用激光三维扫描进行精确拍照以检测月面障碍,最终选定着陆点,开始缓速垂直下降。
  “关键缓冲”确保安全落月——即将到达月面时,发动机关闭,利用缓冲系统保障组合体以自由落体方式到达月面,最终平稳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月背着陆时间短、难度大、风险高,放眼世界也仅有我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曾在2019年初成功实现月背软着陆。此次嫦娥六号不仅要实现月背软着陆,更将按计划采集月球背面的月壤,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从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嫦娥五号带着月壤胜利归来,再到如今嫦娥六号即将月背“挖宝”……20年来,中国探月工程不断刷新人类月球探测的纪录。
  成功着陆月背,只是开始。后续着陆器将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状态检查与设置工作,随后正式开始持续约2天的月背采样工作,通过钻取和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球样品,实现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
  同时,本次任务还将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月壤结构分析等科学探测。让我们继续期待嫦娥六号“再接再厉”,不断传来更多好消息!
  新华社记者宋晨徐鹏航 


  □相关新闻
  嫦娥六号搭载四个国际载荷
  此次嫦娥六号搭载了四个国际载荷,分别是法国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的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和巴基斯坦立方星。而巴基斯坦立方星5月10日已经在北京完成了数据交接,并发布了该星拍摄的最新太空照片。那其他三个跟随嫦娥六号“着上组合体”一起降落月球的国际载荷,又将执行哪些科学任务?
  法国氡气探测仪是第一个法国制造,登陆月球表面的仪器,它可以对月球表面氡气同位素开展原位探测;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可以对月球表面负离子进行探测,研究等离子体和月面的相互作用机制;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作为在月球背面的定位绝对控制点,可以与其他月球探测任务开展联合测距与定位研究,为未来国际共同探索月球打下基础。
  嫦娥六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葛平表示,嫦娥六号国际载荷开展相关探测后获取的数据,中方科学家和合作方科学家将共享,并且联合开展研究,以期取得更多的创新科学成果和科学发现。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