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潮涌长三角,安徽奋楫勇争先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温州召开。去年的座谈会在合肥召开,过去这一年,安徽以“争先者”的自觉积极作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最大的底气来源于科技创新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说起进入和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安徽最大的底气来源于科技创新。
  近些年,在支持科技发展方面,安徽财政可谓是“一掷千金”。安徽加大投入和优化结构并举,支持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科技领域零基预算改革,统筹资金实施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支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全省财政科技支出535.3亿元,总量跃升至全国第4位,较上年增长5.5%,助力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7位,连续12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今年1—4月,全省财政科技支出13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亿元。稳定的财政投入,为安徽高水平科技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去年,安徽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科技支持发展成效显著。“九章三号”实现255个光子操纵,刷新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讯飞星火大模型全国领先……今年以来,安徽继续深化与沪苏浙的协同创新,推进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推动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等装置深化合作,构建长三角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快建设“科大硅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强化创新协同,深化产业合作,促进开放共享,共同走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路。去年1至10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76.5%;1至11月,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4289亿元、24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114%……
  作为“新三样”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形成了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由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汽车“大脑”,江苏提供动力电池,浙江提供一体化压铸机,安徽整车组装。一台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构建在4小时车程内,发挥各地区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
  安徽抢抓机遇、抢占“风口”,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已集聚奇瑞、江淮、蔚来、长安、比亚迪、大众、汉马七大整车企业,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形成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全面实施。2023年,全省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今年一季度,全省汽车产量62万辆,同比增长3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0.7万辆。
  围绕长三角产业合作,安徽今年将实施汽车“首位产业”培育工程,围绕“三电”、智能网联、车规级芯片等领域,面向沪苏浙等先发地区,开展常态化整车和零部件对接活动;在沪苏浙举办城市品牌和重点产业推介活动,开展长三角知名企业家安徽行等系列活动。
  从“互联互通”到“一网通办”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安徽不仅仅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有强大优势和投入,还聚焦民生期盼积极作为,长三角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沪苏浙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积极对接公共服务,实现了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提高了便利化水平。
  4月26日,池黄高铁正式建成通车,黄山西站至池州站实现30分钟通达。池黄高铁是武杭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池州站连接宁安高铁,在黟县东站连接昌景黄高铁,形成了又一条中部地区至长三角腹地的快速客运通道。
  长三角一体化加快高质量发展,高铁网络不断加密。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已拥有25条高铁,动车组开行范围覆盖除浙江舟山以外的所有地级城市,成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铁路营运里程逾143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7100公里,陆域所有地级市都有动车通达。一体化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沪宁沿江高铁、昌景黄高铁开通运营,引江济淮航运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全线试通航。
  这几年,长三角地区居民跨城工作生活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家在芜湖、工作在南京的邹俊杰,每天往返200公里跨省高铁通勤;居住在苏州的李言军每天早上坐高铁到马鞍山上班……一个个生动的双城故事印证着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给居民们的便利。
  几天前,长三角将新增超级环线高铁的消息让“长三角人”振奋不已。6月1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长三角铁路新增一趟上海站至上海虹桥站的超级环线高铁列车G8388次。该车次途经上海、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一市,全程8小时9分。
  当然,通勤只是长三角一体化诸多便利中的一种。足不出省即可享受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异地医保报销等事项办理更加便捷;推动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现52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推动长三角智慧文旅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联合推出20条“长三角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举办了一批高质量文旅宣传推介活动……这些年,在医疗、教育、养老、政务服务等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福祉。
  最近,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司法行政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建立长三角区域(毗邻地区)矛盾纠纷调解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让人眼前一亮。简而言之,未来长三角地区将构建矛盾纠纷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平台,让毗邻地区居民的矛盾纠纷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化解,三省一市共同维护长三角区域社会和谐稳定。像这样的民生问题协作机制,长三角仍在继续探索实行……
  为文旅大融合增添安徽色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安徽是长三角的生态屏障,始终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也为实现文旅大融合增添安徽色彩。
  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的新安江犹如一条绿带,贯穿皖浙两省359公里,流入浙江省杭州市千岛湖。新安江是黄山和浙江人民共同的母亲河,为守护一江碧水东流,2012年,皖浙两省共同建设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通过三轮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生态补偿成效显著。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12年达到并优于地表Ⅱ类水标准,经探索形成的“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份复制推广。2023年,皖浙两省人民政府在安徽合肥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正式迈向2.0时代。
  “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3月30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会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建设大黄山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两年来,安徽用心谋划、精心策划,如今建设的大幕正式揭开,这也意味着“大黄山”从概念逐步向IP迈进。
  目前,“大黄山”包括黄山、池州、安庆、宣城4市全境,到2033年建设完成时,“大黄山”地区休闲度假、创意、体育赛事、医疗康养、会展、文化服务六大服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际上,安徽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背靠长三角区域大量优质消费群体。毫无疑问,建设“大黄山”这一决策有助于安徽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将加快安徽文旅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来看,“大黄山”的构建不是就旅游抓旅游,而是要抓住产业跨界融合的特征,更好放大“旅游+”的效果,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区域内资源要素整体联动、自由流动、优化互动,最终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2023年以来,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全面起势、站上新的起点。
  相信在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三省一市将继续明确重点合作事项、签约一批合作项目、发布一批合作成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安徽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进,为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贡献安徽力量。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