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我与周谷堆的故事——记忆中的文明村
  
 文明村中的小巷。

  在合肥南一环路与淝河路交口东南角,有一片整齐排列、楼层一致的城中村,与人们印象中略显杂乱的城中村布局不一样,这个村子里的建筑统一有序,因而它有着一个与其气质相符的名字——文明村。
  文明村一名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文明村一带还是田地,地里种的是周谷堆的居民们赖以为生的粮食和蔬菜。而文明村的居民们那时还住在南一环与马鞍山路交口东北侧的省艺校附近,当时人们居住的村子并不叫文明村,而是叫做淝河组。周元玲一家就是淝河组居民。
  在周元玲的记忆中,淝河组悠然美丽,有塘有田,夏天的夜晚还能看到满天的繁星。但随着村里的姑娘小子逐渐长大,开始分户盖新房,淝河组的土地变得紧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按照规划,居民们集体搬离了这里。当时,大部分居民搬迁到了南一环路与淝河路交口东南角地带,村庄也有了新名字——文明村。
  在文明村,道路和地皮都是统一规划的,由于文明村一带是合肥市区的东南风口,因此当时家家户户盖的房子都不超过两层,一眼望过去,整个村子方正又规整,恰如其名。“当时号召大家讲文明嘛,人人争做文明人,所以我们叫文明村。”就这样,昔日小小的村庄,在城市发展与时代更迭的洪流中,拥有了新的角色与使命。
  如今的文明村已由当初的100来户扩大到300多户,土生土长的周元玲也已经当了25年居民组组长。能够为家乡和乡亲们服务,让她感到既满足又欣慰,仿佛儿时的家乡透过乡亲们一张张熟悉的脸庞,穿越了时光再度与她相逢。
  当然,正如文明村这个名字的由来,今天的周元玲与乡亲们仍然愿意跟随时代脚步,再一次融入家乡新的发展历程,她与大伙儿无比期待将来的文明村又将是何种新鲜模样。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悦通讯员孙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