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翔声老人向记者展示她的剪纸作品“鹅之恋”。
身着蓝花点缀的衬衫,搭配珍珠项链,安徽池州的包翔声老人精致优雅。92岁高龄,她仍能熟练操作剪纸,一幅喜上眉梢的剪纸,羽毛、枝叶栩栩如生。随着2024年高考结束,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她向记者回忆了自己当年求学与高考的经历。她说,学习要坚持一辈子,退休后坚持求学20多年,学习让自己越来越年轻。
谈高考没有其它选择,只能发狠读书 “我92岁啦,耳不聋眼不花。”包翔声笑着坐下来,向记者回忆,儿时家庭困难,作为家里的老大,她从小就懂事,“我知道自己没有其它选择,只能发狠读书。”她门门课成绩在90分以上,名字经常出现在学校的表扬榜,“我努力学习有奖学金,老师们也不时资助,要不然哪能读下去?”
1954年,包翔声参加高考。“当年读高中是稀罕事,我就读的贵池中学,参加高考的只有18人。”她讲述,当地没有考点,她和同学要去安庆考试,正好赶上了长江发大水,“去不了了怎么办?”她清晰地记得,当乘坐长江小轮赶到考点时,已错过了语文考试,“这一科是后来补考的。”有惊无险结束高考,她第一反应觉得“不怎么样。”
“那会也没有查分,录取名单在报纸上公布。”幸运的是,她在报纸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如愿考取安徽师范学院物理系,“我觉得数学考得一般,但分数出来还可以,也是考得最好的一科。”包翔声颇为骄傲地说。
谈恋爱自称书呆子,恋爱只谈一次就好 上大学后,她埋头苦学,自称“书呆子”。看到有同学谈起了恋爱,她心里嘀咕“恋爱我只要谈一次就好,干吗要谈来谈去?”
此时,一封信翩然而至,“他知道我考上了大学,来信问候。”这个他,是包翔声的老乡。异地的两人,一周一封信,包翔声在信中分享着大学生活,有学习的收获,也有和同学的相处,某一天,信里的他捅破了窗户纸,提出“交个朋友吧”。现在想起这个细节,包翔声仍记忆犹新,“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双方父母也撮合。”她笑称,虽然他和自己完全相反,特别不爱读书,但人不错,“我就说,交就交呗。”
1958年,包翔声大学毕业,被分配至中学代课。1959年,包翔声和恋人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两女一子。“学校在山上,我每天上山上课,下课后过河买菜,再回家做饭和照顾年幼的子女。”因爱人工作忙,包翔声基本承担了家务,“从井里打水,在河里洗衣服,有时候水大,很可能把人冲走。”她说自己还会做煤球,“经常是下课到了家,粉笔在一只手上没来得及放,另一只手开始做煤球。”
此后,包翔声曾跟随爱人在广州工作多年,1969年回到池州,1988年退休。
谈求学学习让自己越来越年轻 “我干了一辈子老师,闲不住的。”1989年,闲不住的包翔声选择继续学习,进入当年的贵池市(现贵池区)老年大学,开启退休后的求学经历。因身体原因,2009年开始,她在家休养,也爱上了打毛线,给家里每个人送了自己钩织的作品。2016年,随着身体恢复,她和大女儿开始在池州老年大学就读。现在,包翔声已是该校的资深学员,也是明星全能型学员。
退休后,仍能继续求学20多年,包翔声坦言“样样都要学,(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从一开始跳舞、挥太极拳和舞太极剑,到现在学习声乐和剪纸,她说一是考虑到年龄增长,从动到静的选择,更因为学了以后喜欢,“我去年学了下棋,学不好就放弃了,像现在学的剪纸,是越剪越有兴趣。”她笑称,跟着老师一周剪一幅新作品,剪好后拍照发同学群打卡,由老师点评,一刻都不能耽搁。
记者看到,包翔声的手机相册保存着很多剪纸作品,“这是福娃,这是鹅之恋,这个是鸳鸯戏水。”她一一向记者介绍,并向记者展示了张贴在老年大学宣传橱窗里的十二生肖作品。“我还绣了两幅《沁园春·雪》的十字绣,一幅挂家里,一幅挂在老年大学的一楼。”随着她的指引,记者看到了这幅作品,从尺寸和篇幅来看,即可知道花费了功夫,“绣了近4个月,每天都不歇。”她直言,因为喜欢,就不怕难,也不觉得难。
多年来,包翔声看着老年大学办学条件越来越好,班级越来越多,开设科目也越来越丰富,“办得好,爱学什么学什么。”她说,学习让自己越来越年轻,还认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大家在群里每天问好,“我们也算是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谈养生生活要规律,人要乐观,心态要好
三代同堂,儿女事业有成,孙子是北大博士,目前已在上海工作。包翔声和很多老人一样,“责怪”孙子是“书呆子”,咋还不考虑个人大事。说完,她又补充:“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和以前不一样了,老人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四季更替,时间的年轮旋转,迎着朝阳,包翔声和老伴每天悠然地散着步,碰到了熟悉的邻居,一起呱呱蛋。午休后,两人吃过水果,又从小区散步到公园,5点半准时到家,简单吃碗面条,“生活要规律,人要乐观,心态要好。”她和记者分享着养生秘诀。
和老伴相濡以沫,包翔声也和记者分享,两人爱好不同,性格也迥异,“他脾气急,我脾气好。”她说,多年来,老伴生气自己就不讲话,过会儿也就好了,“包容和迁就很重要。”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赵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