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花开“四蒂”同根生 孕育桃李“未来人”
——合肥市竹溪小学教育集团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发展全面花开

合肥市竹溪小学校园风光。

 
我是党的“红孩子”。


梦溪学子参加市无人机大赛喜获佳绩。


梦溪集市,嗨翻六一。


安徽省教坛新星李希老师课堂展示。


民打乐团表演《老虎磨牙》。


少荃湖学子做射箭展示。


  合肥市竹溪小学始建于1954年,几经蝶变,2019年8月,集团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2021年5月,梦溪路校区加入,2022年5月,少荃湖校区加入。从“溪”跨越到“湖”, 标志着合肥市竹溪小学在集团化办学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现如今,在合肥市竹溪小学教育集团,花开“四蒂”同根生,一校四区共同贯彻“培养坚韧有节、灵动儒雅,富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祖国孕育桃李,正如“大鹏展翅”一般,带领学子们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五育融合特色课程
  培养“节节向上”竹溪学子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润泽生命。
在竹溪小学,一套“青竹”课程体系,是打开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正确方式。
  “青竹”课程实施主张科学融合,课程设置追求丰富适用,着力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的“五大行动”,内含:“尚·德”“节·智”“韧·体”“雅·美”“行·劳”五育课程体系,培养出事事用心,节节向上的竹溪学子。
  “课程有三个特点,融合课程横向迁移、融合活动走向纵深、融合实践以通达融。”合肥市竹溪小学教导主任吴春梅介绍。
  走在早晨的校园中,琅琅书声从教室传来,孩子们打开学校自主编写的晨诵教材,落座即读;绘本故事课、科普阅览课、馆读课、每周三第五节全校阅读课;“寻找故事大王”“亲子知识竞赛”“亲子帐篷阅读”系列读书活动熏陶下,孩子们演绎文学经典,传承戏剧文化,提升审美情趣。在竹小,处处感受到书香满校园,阅读伴成长的气息。
  而在课堂外,学校更以校园劳动基地为依托,以劳育美、以劳养德,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劳动+美术”“劳动+科学”“劳动+心理健康”等正引领着孩子们走向探索融合课程的新天地。
  此外,竹小还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和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实现“以球育德、以球健体、以球促智”的价值追求,学校将足球写入学生课表,并建立起了成熟的校园足球联赛制度,开展足球文化艺术节、校园足球联赛。
  自成为全国首批足球布点学校以来,合肥市竹溪小学“班班有球队,队队踢比赛,人人会踢球,人人爱踢球”。从这里,走出了一批足球小将:比如优秀校友何思凡同学凭借出色的足球能力,迈进了国少队,朱帅奇、陈龙分别签约恒大U14和U16,郑晨伟接受来自德国的邀请,参加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青年杯足球比赛及相关活动。
  竹小的科技创新体系也颇为闪耀,以实践为目的,由必修+辅修模式下的“五个一”构成:一个科技月,全员参与;一条科技长廊,仰望星空;一个科技广场,对话智者;一座科技馆,博古通今;一个科技节,全学科融合。
  对语文学科来说,是科学实验小作文、是奇思妙想手抄报、是科学小课堂,更可以是科学家小档案,抑或是“大风车的秘密”;对科学学科来说,科学+是一张纸飞机的制作,是电脑绘画、3D创意设计;对音乐学科来说,科学+是一场自制乐器的科里科“器”主题活动展;对体育学科来说,科学+是“行走的乒乓球——感受气流的魅力”“能拐弯的足球飞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五育融合,让学生自信成长。在奋斗的路上,合肥市竹溪小学以“培养坚韧有节、灵动儒雅,富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为办学理念,锐意进取,在办学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全国学习研究型先进单位”“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啦啦操示范校”“安徽省优秀读书品牌”“安徽省绿色学校”“合肥市百姓身边的好学校”“合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合肥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开源头注“活水”
  缤纷校园助力学生成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集团化办学,为合肥市竹溪小学梦溪路校区源源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浸润着学校每一位师生,蝶变着校园的一草一木。
  梦溪路校区立足深度融合发展寻求突破,创新管理和育人模式,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跑出高质量教育“加速度”。
  看,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梦溪路校区老师们正群策群力,在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从教学计划的制定、集体备课的实施、日常教学的推进以及特色活动的开展,一直在系统化地优化课堂。
  梦溪路校区还更新教师作业观,进行作业改革与创新。你看,三年级英语老师用色彩打开孩子的“多巴胺世界”的跨学科融合作业设计。设计了分层递进的引导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创新性作业,并融合了美术、体育、科学学科,真正做到减负增质,跨学科融合和课程、课堂、评价整体联动,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语文游园会”“快乐数学节”“多彩英语节”……一个个学科活动趣味横生,践行“减负不减效”的思想,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实践性贯穿活动始终。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检验了学科学习成果。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学生的青春活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梦溪路校区还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全环境立德树人渗透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确保在校学习期间劳逸结合、身心健康协同发展,梦溪路校区将跳皮筋、穿龙跳、单人跳、打球等一系列游戏项目引入课间。极大丰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冬季趣味运动”“春季田径运动会”“绳彩飞扬”……校区坚持以体育德、以体益智、以体健美。多样的校园阳光体育活动,营造了校园体育运动氛围,也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一劳动教育周”“一起种花,一起种菜”来了。为落实五育并举,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合肥市竹溪小学梦溪路校区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并形成家校社协同联动的劳动教育模式,努力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增强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实效。
  体育课“天天见”
  大课间“玩得好”
  肆意的汗水,挥动的手臂,矫健的步伐,明媚的笑容。不管是在常规体育课上,还是特色体育课上,抑或大课间里,总能看到少荃湖校区小朋友散发出的四射活力。
  这得益于少荃湖校区“常规+X”体育课程,让学生走到阳光下,在锻炼中享受运动的乐趣,“X”即各班每周一节特色体育活动课,以“体育课程+特色活动”的形式,拓展延伸体育教育内容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有跳绳、篮球、射箭、手球四项特色体育活动课,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一项特色体育技能。
  而少荃湖校区推行的“2+1”管理模式,即班主任和配班教师跟班管理、年级组体育老师统筹指导也发挥出大作用。上午30分钟,以特色早操和“课间微运动”为主,将传统早操和自编韵律环操相结合,开启活力满满一天;下午30分钟为体能素养大课间,开展跳绳、小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远、跳房子等体能素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动”起来。特色早操与体能锻炼的双向联动,赋予学校大课间新活力。
  体育课程的创新,是少荃湖校区站教育潮头,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缩影。学校目前已被评为全国射箭重点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学校,还获得了省运会“体育人才输出贡献奖”。
  同时,作为一所新建校,少荃湖校区坚持走“踏踏实实教学,认认真真研究”的教研之路。在抓好常规教研活动基础上,以特色课程、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发展,使教师的教育工作模式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学校以推门听课、校内公开观摩课、集体备课、新教师亮相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通过骨干教师传帮带,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查字典比赛、古诗词竞赛、妙手绘纸鸢等学科节活动,真正实现以教研促发展,以活动培育人。
  学校开展特色课程,聚焦学生身心素养发展。为帮助一年级学生顺利转换角色,完成从幼儿生活到小学教育的科学衔接,学校精心设计并实施乐“一年级新生适应课程”。结合学校一日常规和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围绕“读、吃、炼、睡、劳”设计具有校区特色的行为习惯养成课程,持续做好入学适应工作,获得家长一致肯定。
  学校的实践性课程,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少荃湖校区秉承“把课堂搬到农场”的劳动学习理念,将劳动实践课程开发纳入校本教研,校园内“拾光小院”劳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平台,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融合性课程,则在提品质。
  2023年下半年,少荃湖校区充分利用校区地域优势特点,创造性开发“湖畔远足”特色融合性课程,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少荃湖畔。通过“拾秋、绘秋、写秋”等课程活动,将美育、科学、人文、体育、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五育并举。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每一次相约,都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新时代孕育新少年,新少年更重要的是一次自我成长,在合肥市竹溪小学教育集团,学子迸发出的自我向上力量,魅力四射。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