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安徽8685所学校绿植都将有“身份证”
  本报讯 小到一株草,大到一棵树,都有其自然生长密码,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6月19日,记者从安徽省林业局了解到,未来四年内将在省内8685所学校建立校园自然标识系统,一草一木都将有其专属“身份证”,从而健全亲近自然的科普教育功能。这也标志着,生态文明教育将在安徽融入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
  今年3月,安徽全面启动了绿美江淮行动。其中,“绿美校园”是重点任务之一。记者从刚刚结束意见征集的《安徽省绿美江淮行动建设规划(2023-2027年)》中了解到,未来四年将建设8685所绿美校园,明确建设不仅要科学设计校园绿地的形式与空间,还要求将校园原有自然水域、湿地、植被和古树名木纳入校园绿化美化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使绿化布局与校园建筑相协调,营造多层次、多物种的校园绿色体系。
  据介绍,安徽“绿美校园”还制定了“细标准”:在校园绿化面积上,要求学校新校区绿地率不低于35%,旧校区改建绿地率不低于30%,校区内无抛荒闲置用地;在栽种植物上,要求选择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无刺、无毒、无异味、少飞絮、长寿命的乡土植物;在物种搭配上,要求注重乔、灌、草科学搭配,以特色观赏植物为主,同时兼顾植物的多种生态功能,建设形态优美、季相鲜明、颜色丰富的个性化校园景观。“总之,要为学生提供活动休憩、健身娱乐、科普教育活动场所。”
  “推进绿美校园行动,统一建设校园自然标识系统,才能保证专业性和系统性。”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林学系王滨教授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校园自然标识系统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展现不同种类植物的专业介绍,培养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