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三夏”,安徽省阜南县龙王乡党委书记刘晓妮啥都想到了,唯独没想到今年能旱这么狠。她掰着手指头数:“你看,今年1、月份是冰冻雨雪天气,月雨水比较多,从4月份开始就没怎么下雨了,就5月26号那天飘了一点点,然后一直到现在,关键还热!”到处找水,成了刘晓妮这些日子的主要任务。
沟、河、塘、渠,连同大大小小的井,通过蓄、引、提、调等各种方式,深入到村里的灌溉系统,如同遍布在大地上的毛细血管。
水要一级一级提。濛河分洪道是淮河左岸分流洪水的河道,位于隔壁于集乡的付家岗排灌站在分洪道提水,之后在龙王乡司郢村的司郢闸再提水到龙王乡的大清沟一段。沿着大清沟,各村再引水到村里。从大水域到小支流,从水管再流到地里,各种水利设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接力。
“有时候只有‘下雨了,才知道屋里哪里漏’。如此大旱,也暴露出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刘晓妮边走边说。在大清沟上还有两个翻水闸和一个节制闸,没有动力,达到一定水位时,水才可以自动流出去。乡里另外一个大沟上还有一个常庄闸,只能排涝。“我找水的时候,顺着水看到别的乡镇修的排灌一体的电站,我真的是一脸羡慕,恨不得给直接搬回来。”刘晓妮接下来要做的大事之一,就是在乡上修这种排灌一体的电站,“以前只管涝了。现在天气都不好说,旱也经常发生。要是不管灌的话,老百姓自己往外引,压力太大。”
除了引水,刘晓妮还围绕着井做工作。出现旱情,乡上一方面组织大家打新井,一方面还要修旧井、填枯井。
打井是群众自救的主要方式之一。井有大有小,有的几家人合伙打,成本从几千元到一万多元。对普通农民来说,这笔投入不算小。“那天有群众给我打电话,问‘打井有没有政策支持’,我说‘暂时没有’。然后我问‘你哪个村的’,他说‘没有,我就不说哪个村的了’。”刘晓妮说,“昨天政策出来,我准备给他打电话时,他正好又来电话。我告诉他,深50米、口径40公分的,给不低于5000块钱的补贴,去找村干部报一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巩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