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姓出行到智慧城市,从资源调查到环境监测,从灾害评估到防灾减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石。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6月24日,李德仁作为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戴上沉甸甸的奖章。
1939年,李德仁出生于江苏,自小成绩优异。1957年中学毕业后,他被刚成立一年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航测系录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地图资料,发展测绘技术迫在眉睫。
“我的目标是国家急需,治学方向应符合强军、富国、利民的需求。”怀揣这样的理想,1982年,李德仁赴联邦德国交流学习。
当时,导师给了他一个航空测量领域极具挑战的难题,题目是找到一个理论,能同时区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李德仁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最终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用德语完成了博士论文,第一时间回到祖国。
回国后,李德仁带领团队经过科学调研,决心自主突破与研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全面启动实施。
随着“高分专项”的实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的中国遥感卫星研究,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卫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在武汉大学,有一门被学生们誉为“最奢侈的基础课”,由李德仁等6位院士联袂讲授。李德仁坚持按时给大一学生讲授“测绘学概论”。这门有28年历史的基础课程,每次都座无虚席。
2024年5月,“珞珈三号”科学试验卫星02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具有0.5米分辨率全色成像,首席科学家正是李德仁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
谈及学生们的研究,李德仁如数家珍。迄今他已累计培养百余位博士,其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的责任是传授学问。”李德仁说,“学生各有建树,就是我的最大成果。”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张泉梁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