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合肥市部分中小学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6月18日下午,合肥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现场会召开。现场会释放了重要信息:为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合肥市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刚开始部署“每天一节体育课”工作那会儿,面对校长们对于师资紧张的疑虑,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磊总是耐心地解释:“改革不能坐等条件全部具备了才启动,必须创新思维,主动创造条件。”在他看来,关键是树立“开源”思维,主动争取,盘活师资、课程,才能破解现阶段最大的“难点”。
从过去的每周3节课、4节课(低年级、高年级),到如今统一的每天一节体育课,多出来的课时到底上什么?合肥师范附小的做法是主动“借”来特色课程。该校所在街道文化馆的非遗课程多达几十种,于是学校从课程单上遴选出相关的舞龙、抖空竹等体育活动,把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现在,作为特色体育课,舞龙覆盖了6个班级,抖空竹覆盖了20个班级。课间时分,孩子们集体抖空竹的场面甚是壮观。
6月18日召开的合肥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现场会,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要坚持提质提效,帮助学生学会1至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要加大体育课保障力度。
这一政策背景下,如何承接好技术的赋能,打造高质量的体育课,让孩子真正爱上运动,实现五育并举,是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共同作答的一道时代考题。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