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黄山罗东舒祠守护人罗文生:
战胜洪水,“国保”安然无恙
  
  风雨中的罗东舒祠

  “国保”守护人罗文生

  6月19日,黄山市官宣入梅,但6月18日晚上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此后,多轮强降雨接连袭来。在“江南第一名祠”罗东舒祠,作为家中第三代守祠人,罗文生也迎来了最为紧张和忙碌的时刻,甚至睡觉都在挂念着这处“国保”。
  罗氏后裔 守护“国宝”
  “这是‘国保’也是‘国宝’,就是彻夜不眠也要保护好!”6月25日,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东舒祠,看着墙上的水痕,文物保护员罗文生对记者讲述时眼神坚定。对他而言,这句话既是诺言,也是誓言。
  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呈坎村共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由48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另一处则是罗东舒祠。该村被誉为“国宝之乡”,其中单栋的“国保”罗东舒祠更是众人眼中的“宝中之宝”。
  黄山市文旅局官方账号发布的介绍显示,该祠全称为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系明代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而建造,祠堂规模宏大,营造精细,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称为“江南第一名祠”。
  今年58岁的罗文生既是该祠的文物保护员,也是罗氏后裔,他爷爷和父亲都是这座祠堂的守护人。2000年前后,罗文生逐步从父亲手中接棒,成为了祠堂新的守护人,负责祠堂日常的开门关门、打扫卫生、巡查管理等,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在他看来,守护这座“国保”祠堂是他的工作职责,也是血脉之责,容不得半点马虎。
  河水漫堤 波及祠堂
  6月19日,黄山市正式入梅,在一些游客眼中,梅雨天的黄山烟雨蒙蒙,更具意境,甚至有人发出感慨:“一下雨黄山就变成了徽州!”认为雨给徽州带来了魅力。游客看到的是魅力,但罗文生看到的更多是压力,因为连续的降雨,会给“国保”的保护带来挑战。
  2013年6月,突如其来的洪水就曾冲入罗东舒祠,并在墙上留下了一米多高的水痕,至今清晰可见。
  作为文物保护员的罗文生,一到梅雨天就会绷紧一根弦,严阵以待。这一次,看着天气预报里的预警,罗文生敏锐判断,今年的梅雨天动静不小,刚入梅就风雨不断,他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紧张的同时,他加大了巡查频次,并和相关部门一起,做好应对措施。“睡觉都不安稳,一直挂念着祠堂的安危,有时候晚上还会起来再看一眼。”罗文生说道。
  果不其然!6月20日,强降雨袭来,罗东舒祠门前的众川河水位快速上涨,最终漫堤。
  滔滔洪流实在太凶猛,尽管做足了防范措施,但与河道仅一墙之隔的罗东舒祠还是受到波及,有水漫进。
  当地迅速反应,多部门联动,与此同时,党员和热心群众也自发参与,采取专业措施保护“国保”,并组织人员排水清淤,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斗争。
  合力应对 初战告捷
  待水退后,罗文生发现祠堂门口11年前的那道水痕上又新添了一道,初步估量,在1.5米左右,这让他大吃一惊。不过惊讶之余,他又有些许欣慰,虽然此次水位更高,但祠堂内除了有水漫进和留有淤泥,文物本身并未受到过多损伤,在祠堂的后寝大殿也是建筑精华部分的宝纶阁,洪水更是止步阶前。
  “一个是多部门做了十足的准备,干群合力应对,另一个是祠堂内的排水系统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对于此次罗东舒祠“文物保护战”初步取得的成绩,罗文生个人如此总结。
  6月25日,记者来到罗东舒祠,门前的众川河仍旧奔流不息,但水位已明显下降,岸边拉起了警戒线,不时能看到手持各种工具的工作人员在巡查排险。岸边的罗东舒祠门口,已堆满了防汛沙袋,墙上新旧两道水痕无声地向来人展示着汛情之猛。
  祠堂内,穿着雨鞋的罗文生正在忙着来回巡查,在幽深的古祠内,脚步声格外明显,汗水混合着雨水从他的脸上滴落。“这块牌匾是清朝的,这几根柱子是金丝楠木的……”说起祠堂里的物件,他如数家珍。
  罗文生告诉记者,他感觉这次汛情较之2013年更为猛烈,且持续时间更长,但好在各种严格的防范措施应对有力,古人的智慧也助了一臂之力,让祠堂目前安然无恙。
  风雨不停 奋战不止
  作为家中第三代祠堂守护人,罗文生接班已进入新世纪,罗东舒祠也在时代大背景下迎来新生,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热门景区里的热门景点,新时代新气象,罗文生也有了新的感受。他认为如今的罗东舒祠已不再是简单的家族祭祀场所,也不仅仅是一家一姓所有,而是全市的、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能够向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徽派建筑之美、徽州文化之美。作为罗氏后裔,他感到与有荣焉。作为文物保护员,他既感到幸运,也感到责任重大。
  入梅已有多日,但降雨至今未停,且天气预报显示,当地仍有强降雨。罗文生表示,相关部门已经进一步强化了防汛措施,尽管这让他心里有了底,但他仍不敢懈怠,总是一遍又一遍来查看,“只有转了一圈才会放心一点。”他告诉记者,千年的呈坎古村,数百年的罗东舒祠,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和文物保护员,他希望能够与文物一同经历风雨,全心全意守护文物安全,让这些有千百年历史的“国宝”延续辉煌,不负前人,更能传之后世。
  走出罗东舒祠,风雨仍未停息。祠堂外,一名撑着伞来看众川河水势的村民向记者介绍,当地人大多都认识罗文生,有人说他“办事认真”,有人说他“一根筋”,但说起他守护罗东舒祠,大家都竖大拇指。
  这位村民说,当地有句话叫“游呈坎,一生无坎”,现在也是被外界熟知的一句文旅宣传口号,“希望我们呈坎的文物都能躲过洪水,没有坎坷!”看着雨伞上不停往下落的雨滴,这位村民说。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韩喻余康生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