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寻访李静一
□戴健
  《中国现代社团辞典》有“朝曦读书会”条:“合肥抗日爱国的进步师生团体。1932年夏成立于合肥。由中共党员谢立惠秘密联系省立六女中一批进步师生组成。该会成立后,秘密组织会员阅读《列宁主义问题》《苏俄观察记》及邹韬奋主编的《新生》、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等进步书刊,组织排演进步戏,并建立地下交通站,秘密散发宣传红军、宣传抗日的传单。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读书会会员中发展了一批党员,组成六女中党支部。1934年白色恐怖严重,读书会转入地下坚持活动,一部分学生在抗战全面爆发前陆续奔赴延安。”
  谢立惠离休前曾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院长。第一个加入朝曦读书会并入党的女学生是李静一。“七一”党的生日前夕,我终于完成历时40年对她的寻访。
  在合肥
  1984年,我在编辑《合肥文史资料》第一辑时,开篇发了远在东北的老干部蔡柏撰写的《我与朝曦读书会》文。作者自述1931年她17岁时考入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师范部,到“1932年的秋天,谢老师和李静一(原名李仁,中共党员,她是学校里觉悟最早、有胆识、有能力的同学)介绍我和同班同学朱子扬参加了朝曦读书会”。省立六女中设在合肥大书院南,即长江路原省政府内。关于朝曦读书会成员后来的动向,我自此一直关注。
  2007年,我在主编《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合肥卷》时,收入李静一文章《我从思想启蒙到走上革命道路》,内有:“1930年春,我从合肥东乡盘塘村来到合肥城内公立女中读初中一年级……1932年暑假,我打听到安徽省立第六女中招考高中师范班,不收伙食费和书籍费,我就决定报考。可是由于我初中没有毕业,没有毕业文凭,不能报考,于是我就借用了亲戚李仁的初中毕业文凭……从此我就由李道聪改名李仁了。”朝曦读书会领导之一的“李仁”很快成了学生的“头”,带领大家走上合肥街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亡。她鼓动同学们参加革命奔赴延安,她则改名李静一辗转芜湖去了延安。
  李静一是李鸿章家族后代。合肥李氏先世无谱,亦无字辈。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首次纂修《李氏宗谱》始定字辈“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荣世守”16字,其中李鸿章兄弟六人辈分后置。进入20世纪,李氏家族领开化之先,女孩子也可以按辈分取名,于是李静一初名李道聪。但她自述的家“东乡盘塘村”,我曾多次查找无获。
  2020年《合肥市标准地名录》付梓,我终于在洋洋三大卷中发现“盘塘村”!详图标示,它曾先后属肥东县、瑶海区、新站高新区。几年来我先后走访,逐步搞清来龙去脉。盘塘村初在合肥东乡,1949年属新设肥东县,2002年区划调整归新成立的瑶海区,现由新站高新区代管。
  选择6月21日,我来到盘塘村,是75年前后的契合。趋家拜访李静一的几位近亲属。他们都记得李静一父亲名李家蕃、祖父名李国璐,还动情地提到李静一曾回乡为盘塘小学捐款捐书的事。年届八秩的李永福,在姑妈李静一晚年中风后,便去上海武康路1号姑妈家贴身服侍。说到李静一五个孩子的名字魏晓路、魏晓台、魏宏为、魏晓申、魏晓明,她“如数家珍”。我还看到子女们遵从母愿,为李静一在盘塘村立的一块碑,象征叶落归根。
   在定远
  1939年初,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湖北黄冈人魏文伯被派任中共英山岳西罗田太湖中心县委书记,已和魏文伯结婚的李静一为县委委员兼民运部长、县“妇抗会”主任。
  翌年初他们奉调定远。魏文伯任江北抗日根据地定远县长伊始,刘家桥村刘大妈来告状。原来早年她丈夫病逝,遗腹子出生不久也夭折了。苦命的她孤身一人回到娘家自食其力。听闻小叔子把属于自己的耕地卖给人家做墓地,所得款居然分文不给她,刘大妈找人写了状子,“风风火火闯县衙”。恰魏文伯在门口遇见,接过状纸表示我就是县长,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府一定替你主持公道。他迅疾派人查办,情况属实,于是责令将不当所得追回。
  刘大妈拿到被强卖的田款后,登门道谢。魏文伯和李静一都说这是共产党人应该做的,不必谢。那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魏晓路还在襁褓中,牵扯很多精力又耽误工作。于是李静一寻到刘大妈家,问其愿不愿意帮忙照看。刘大妈高兴地说:“好,我无儿无女,就喜欢带孩子!”不久,战场形势发生变化,民主政府准备转移。立夏时节在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臧德新、臧正翠等见证下,魏文伯和李静一郑重地把魏晓路托付给刘大妈收养。
  我去定远采风,听说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来刘大妈把魏晓路送往上海,回到父母身边,那是后话。
  魏文伯曾担任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津浦路东行政专员公署专员、皖中行政公署副主任。李静一担任过定远县委委员、古城区委书记,滁县仁和区委书记。
  在青州
  1948年4月,驻山东青州的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设立一所新型儿童保教机构华东保育院(简称华保),主要收养烈士遗孤和南下干部中无人照看的子女。华东局办公厅任命李静一为院长,邓六金为政治协理员(指导员)。地址选在青州弥河镇的大关营。
  华保创建伊始,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孩子”的办院宗旨,采取教保合一的战时教养法,孩子们伙食按战士标准供给。首批接收的有陈毅、粟裕、黎玉、张鼎丞、罗炳辉、舒同、曾山、陈士榘、宋时轮、刘瑞龙、李步新、贺绿汀等领导人的孩子。大关营老乡卸下门板作为长桌放置脸盆,因陋就简借用或制作小床120张,两孩一桌,两人一床,每人一凳,同时打造了滑梯、跷跷板、秋千等儿童活动设施。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故乡。博爱的李静一、邓六金不辱使命,带领保育员手把手地教孩子穿衣吃饭,写字读书做游戏,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和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华保人千方百计改善孩子的饮食营养,还联系大关营乡亲蒸馍馍、磨豆浆、做豆腐。作为母亲,邓六金坚持让次子过集体生活(长子后来由福建外婆家接走)。刘瑞龙之女刘延东两岁就入了园。
  1949年3月12日,取道山东北上协商建国的民主人士陈叔通、马寅初、柳亚子、郑振铎、王芸生、万家宝(曹禺)等一行27人,参观华东保育院。叶圣陶日记曾有详述。
  2000年华东保育院旧址被青州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有碑记。
  在上海
  1949年3月初,华东局、华东军区离开青州南下,20日抵达合肥瑶岗,成为第一个进驻的指挥机关。此时邓六金丈夫曾山是华东局常委,李静一丈夫魏文伯是华东局秘书长。在参与指挥渡江作战的间隙,魏文伯曾想去妻子的娘家,代她请安,可岳家在哪里,他一脸茫然。李静一和邓六金还在青州,带着孩子们刚搬到城内的教堂里。真乃分飞劳燕,千里关山。
  6月21日,“打前站”的李静一等候在上海站月台上,迎来邓六金和36个保育员带来的85个孩子(部分子女随家长留山东),还有300多件包裹3头奶牛——华东保育院整体搬迁大上海,时青州老乡摊制的八大筐煎饼还没吃完。此刻,距我造访盘塘村75年!
  华东保育院入驻建国西路629号原国民党将领王耀武的宅邸。后来更名为上海市市立幼儿园,新建的两栋楼被命名为“静逸楼”(李静一)和“鎏金楼”(邓六金)。李静一先后出任华东妇联福利部副部长,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兼任上海市妇联副主席。魏文伯先后担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华东局书记、司法部部长等职。魏文伯和李静一已分别于1987年、2000年仙逝。魏文伯生前曾为瑶岗题匾“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
  寻寻觅觅,我又前往上海青浦的福寿园。福寿园是民政部命名的全国第一个“人文纪念公园”,园方负责人引领我来到编号为“文星T-2600001”的李静一魏文伯墓地前,我向这对安徽女儿女婿、党史中的杰出人物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