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娃该上幼儿园的那一年,因为我住院耽误了娃的报名。之后,我又去住了一次院,耽误了第二个学期的报名。再后来打算上的幼儿园出了事,被停业整顿了。在附近的私人幼儿园里考察了一圈,发现他们都给小朋友长时间看电视……还没有决定去上哪家,小学的报名时间已经到了。
就这样,在一系列的阴差阳错节外生枝后,既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上过学前班,娃就裸上小学了。
在没有正式开学之前,我还是抱有侥幸心理的。
然而,开学的第一天,我就觉得不妙了。娃他爸带娃去认教室认老师。老师说:“小朋友们,举左手!”小朋友们纷纷举起左手,老师又说举右手,小朋友们也照做了。在这个过程中,娃完全把自己当观众了。其实他不仅能分清左右,甚至还能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地图,但在同学们举了左手举右手的情况下,他跟没事人一样超然物外——他没有听指令的概念。
第二天,他被老师在班级群里点名了。原因是中午放学时,老师说让同学们排好队等家长,等到家长才可以离开学校,娃说了一句“我能自己回家”就自己跑掉了。
第三天,班主任老师说他下午迟到了,而且整整迟到了一节课。但我确实第一节课前就把他送进学校了。于是,当天下午,把他送进学校之后,我就在校门口没有离开。那天的第一节也是体育课,上课铃声一响,隔着栏杆我看见一群小萝卜头从教学楼出来奔向操场站队了。虽然隔了那么远,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娃。他太显眼了,整个操场就只有他一个背着书包上体育课。原来如此。所以,体育课下课了他回到教室的时候,老师看他背着书包,以为他才来学校。我问他为什么要背书包,他说他怕书包丢了。
第四天,娃被罚站了。因为数学课前起立,就他不起立。我问他为什么不起立,他说当时他在整理桌洞,他想等他整理好了再起立,妈妈不是说过事情要一件一件做嘛。
还是没有听指令的概念……
通过说教、演习、模拟上课游戏等等所有我能想到的花招,听指令这个问题总算基本解决。但是,我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又有新问题了。
每天都有新问题,层出不穷。因为在上学之前已经做了很多预想,避免了一些想得到的问题,所以真正遇到的问题都是没有预料到的。
有一天,他说语文老师让带尺子去。原来,老师是要大家做连线题,上过学前班的同学都知道,连线题要用尺子画线,而娃不知道,他连的线弯得跟狗腿儿似的,至于尺子他想不出有什么用,就把连线题的长宽仔仔细细量了量,还奇怪别人为什么不量。
在一年级的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都很简单,而且绝大多数是在幼儿园和学前班学过的,因此,每次测验大多数同学是满分。其实那些知识点娃也会,但是由于在上学前他没做过作业也没考过试,他对于做作业和考试有一些想当然的想法。
有一类题型是选出不同类的事物,比如,在蔬菜类的几个词里挑出混在里面的非蔬菜类的那一个。娃选的答案,让人看上去莫名其妙,我说你要按照分类标准选呀,他说他就是按照分类标准选的,他的分类标准是他自己定的,五花八门各种各样,譬如“那个词有没有在课文中出现过”,按照他的标准他的答案就是正确的。
有一年半的时间,放学接他的时候,每次我都要提前半小时等在家长等候区,否则就不能保证我是在第一排了——只有在第一排,我才能观察到他们班从出来站队到一路走出校门的全部过程。很多问题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答案的。
例如,他跟我说,放学站队的时候,他想站哪里都有人不让他站那里,他没处站。这个问题就是通过观察站队过程才明白怎么回事的。我看到放学时站队不是按照体育课的排序,而是按照出教室的顺序,每一个出来的人都站在前一个人的后面。而娃是插在队伍的中间。我问他:“你知道不该插队吗?”他说知道。我问他:“你插队了吗?”他说没有。原来,“不该插队”的概念对他来说,还停留纸上谈兵的层次,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插队。
只要一有太阳,校门口那个最利于观察的地方就很晒。也曾想到阴凉地凉快凉快,而这时,就仿佛听到有个声音在我耳边语重心长地说:“娃可是一天都没上过幼儿园啊……”声音很熟悉,我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不就是我的声音吗?是我自己在对自己说。“是啊。所以要坚持啊……”我在心里回答我自己。
两年好不容易地过去了,看上去娃和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什么差别了。那条叫做“幼儿园”的沟,被慢慢填平了。
假如,娃还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无论有什么困难,我也会想尽办法让他上幼儿园。一方面,娃能顺利度过适应阶段,有很大运气的成分——老师们都很好,在娃因为不适应而显得反应慢的时候,没有一位老师因此给他贴上“笨”的标签,连体育老师都是这样的。所以,这么长的适应过程,没有给娃造成什么心理阴影。但是,如果还有下一次,难道一定能这么幸运吗?另一方面,对我而言,这个过程真是有煎熬的感觉的,尤其是在烈日下或寒风中的校门口站很久很久,和自己在心里对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