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毗连苏浙,紧邻沪杭,南接黄山,北通长江,历史悠久,人文昌盛,素有“自古诗人地”之美誉。宣城名山胜水、宜人风物,迎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谢朓、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梅尧臣、苏辙、杨万里、吴潜、文天祥、施闰章……或宦于斯,或游于斯,或生于斯,他们的清词丽句,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宣城的秀美风光。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咱们就来详细听一听诗与宣城的故事。
嘉宾介绍
韩震军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理事,出版《本事词校考》等,在《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曾参与策划CCTV10《跟着书本去旅行》、安徽日报社《安徽诗文地理》等,多项成果获安徽省社科成果奖。
谢朓的诗歌为宣城“打广告”
清代文学家姚鼐有诗云:“宣城古是诗人地。”元代汪泽民和张师愚编有《宛陵群英集》,明清人又接力续编成《宛雅》。《宛雅》收录唐至清代宣籍诗人443位、诗歌2531首,其中诗人有男的、女的,有文士,有僧尼,但这只是“百花园一角”。如果扩大到历代的“外来户”,在宣城写的、写宣城的,那么就会“人以千计、诗以万计”,洋洋大观矣!“当然,我们理解‘宣城古是诗人地’,不能单单以数量求证,质量仍是一个重要标准。”韩震军说。
在涉足宣城的古代诗人中,不乏顶流、大牛。南齐建武二年(495),谢朓从南京来到宣城,出任郡守。谢朓,字玄晖,河南太康人,与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同宗,世称“小谢”。谢朓在宣城起筑高斋,视察民情,面对一城风景,每每吟啸自若,在这里他把中国山水诗推至一个新的高度。谢朓在宣城任上时间不长,两年不到,但诗艺臻至,政声鹊起。因此,后人称其“谢宣城”。
谢朓的诗歌为宣城较早地打了广告。天宝十二年(753)秋,“小迷弟”李白追寻偶像谢朓的踪迹,首次来到宣城,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先后七次游历宣城,爬敬亭山、登谢朓楼、游桃花潭、赏泾川景、品老春酒……足迹几乎踏遍了宣城的每一寸土地,思通万里,情融山水,写下了大量名篇佳什。“谢朓李白两人物,前呼后应相逍遥。”宣城犹解谢、李,谢、李带火宣城。
在宣城读书、贡举的外籍诗人也不在少数。“文起八代之衰”、诗以“奇险”著称的韩愈,青少年时期就是在宣城度过。作为“诗王”的白居易,青年时期在经历“高考失利”后,于贞元十五年(799)在高人的指点下,按照合法程序“移民”宣城,第二年成功折桂。宣城成了白居易一生难以忘却的福地。韩愈、白居易与宣城,正是有了这样一段缘分,所以才有了中国文学史上《祭十二郎文》《红线毯》等惊世名篇。
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诗人更是群星璀璨。梅尧臣,宣城宣州区人,世称“宛陵先生”。梅尧臣诗才突出,大诗人陆游将其诗与欧阳修文、蔡襄书“三者鼎立,各自名家”。其创作了大量描写宣州风光人文的诗歌。吴潜,宣城宁国人,在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全宋词》收其词作268首,其中《望江南》十四首,首首以“家山好”开头,真切地表达了一位赤子热爱家乡的情怀。
宣城是中国山水诗的成熟地
山水是宣城的一张永恒名片。一千多年前,谢朓来到任所,下车之后,即被“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的山城景色深深吸引。其在《宣城郡内登望》写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威纡距遥甸,巉岩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暮色中,陵阳山绵延起伏,春谷水曲折蜿蜒,山水之间,屋舍人烟时隐时现,一幅苍茫辽阔的冬日水墨宣城图就呈现在眼前。日出见众鸟,山暝闻孤猿,春赏“余雪映山”,夏吟“木转成帷”,秋诵“荷渐如盖”,冬瞰“峥嵘平陆”……谢朓无论冬夏,不分朝夕,山水相伴,陶醉其间。
古往今来,敬亭山无疑是宣城山水名片中的亮丽底色。“宣城太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谢朓辞世二百多年后,循声而来的李白,秋登谢朓北楼,面对如画江城、山晚晴空、敬亭云气、双溪彩虹……不禁发出感慨:“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在“江南名郡”宣城,李白想吹谢朓吹过的风,看谢朓看过的景。无论是“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还是“池花春映日”的谢公亭、“绿竹助秋声”的宛溪馆……凡当年谢朓登临览观之所,李白一一前往凭吊,赋咏成诗。“敬亭山之所以成为江南诗山,谢朓、李白两人功不可没。”韩震军说。
位于宁国市西北部的文脊山,与敬亭山一北一南同处宣城之境。“宣城百山间,文脊尤奇峰……游者如可得,甘弃万户封。安能久尘土,倾倒相迎逢。”王安石的这首《次韵游山门寺望文脊山》描绘了宋人眼中的文脊山景象。北宋之前,文脊之名远逊于敬亭。王安石和梅尧臣题咏后,渐渐进入文人视野。杨万里诗云:“不是青山是画图,南山瘦削北敷腴。两山名姓君知么?一字玄晖一圣俞。”作为本地人,北宋的梅尧臣对文脊山曾作过深度游览,并一连写下《山门》《紫云岩》《夕阳岩》《朝阳洞》《涟漪洞》《碧云洞》等诗。
“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泾川上不仅有桃花潭,而且两岸群山巍峨,林木茂密,其间水西寺耸立。“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李白在水西寺流连忘返,题咏甚多,后代诗人慕名往来,吟咏不辍。
谢朓起楼,李白登临,尧臣讴歌,愚山继韵,诗人们且行且歌,一路山水一路诗。宣城的一山一水,经过诗人手眼的裁剪,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分外妩媚动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是有了宣城山水,才有了大量山水名篇。”韩震军说,“宣城仙圣地,山水作名州。如果说浙东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那么皖南宣城无疑是中国山水诗的成熟地。”
李白为何对宣城这般钟情?
“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宣城不仅有灵山秀水,而且有丰美的别样风物。行走在宣城的历代诗人,在对话秀美山川的同时,也敏锐地发现、尽情地欣赏它们。“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李白《宣城青溪》)“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梅尧臣《送友人》)“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黄庭坚《谢送宣城笔》)……“诗人的积极讴歌,不单单表现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而且大大地开拓了诗歌题材范围。”韩震军说。
红线毯,是唐代宣城地方政府每年向朝廷的贡品,其制作过程复杂。“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经择、抽、煮、染、织等流程,蚕茧编成线毯,但宣城这种特产最终只是供给宫廷使用。“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宣城红线毯既软且厚,特质上更胜于有名的其他品牌。“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在诗尾的问话振聋发聩,直击心灵深处。
李白历次漫游宣城,反复吟咏宣城风物。《赠汪伦》以桃花潭水作比,《哭宣城善酿纪叟》以阴阳相约,深切表达真挚友情。两首诗歌都把自己和友人的姓名嵌入诗中,让友情随诗流传于世。李白为何对宣城这般钟情呢?韩震军分析,温暖人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宣城为中心的皖南山水自然灵秀,但放眼华夏,不说超过至少不逊于皖南山水的地方确实存在,像浙东山水,李白踏足过,但对其并未如此。相反,却有“若耶羞见之”“青溪胜桐庐”之类的感受。之所以这样,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李白对皖南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因为李白在失势落魄的时候,汪伦和纪叟等宣城基层人民接纳了他,在这里他的心灵得到了疗养!宣城人民为何热情好客、真诚待人呢?这又与“唐前宣城是个移民城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不无关系。“宣城有山有水,有别样风物,更有真诚待客的人民,这是历代诗人吟咏宣城的不竭动力。”韩震军说。
“千载诗人地,从古号名邑。风物妙九州,来日犹可期。”韩震军相信,拥有丰厚自然、人文资源的宣城,明天一定会像其秀丽的山水一样,让人向往,令人陶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