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安徽淮河以南出梅 淮北地区仍处雨季
  本报讯 安徽省气象部门15日正式宣布,淮河以南当天出梅。此次梅雨期自6月19日开始,较常年(6月15日)偏晚4天,至7月15日结束,又较常年(7月12日)偏晚3天;梅雨期长达26天,与常年基本持平。然而,梅雨强度被评定为“偏强”等级,其降水特点尤为突出。
  梅雨期间,雨带南北摆动,强降水覆盖范围广。梅雨期出现12轮强降水过程,7月4日以前6次过程雨区主要位于沿江江南,7月4至6日及9日雨区位于淮河以北,9日后的4次过程位于淮河以南。超过250毫米的覆盖范围占全省面积的75.0%,其中超过400毫米占全省面积的56.4%,大别山区和江南南部278个站超过800毫米(占6.5%)。
  累计雨量大,全省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三多。全省平均降水量441.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85%,排1961年以来第3位,少于1996年、2016年。沿江江南、江淮之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90.0毫米(偏多106%)和401.2毫米(偏多92%),分列第5位和第3位;沿淮淮北平均降水量239.9毫米(偏多28%)。全国共有7个国家气象站降水量超过800毫米,前5位在安徽,最大黄山光明顶1060.7毫米。全国共有13个区域气象站降水量超过1100毫米,前12位在安徽,最大歙县昱岭关1292.7毫米。
  暴雨日数多、极端性强。淮河以南平均暴雨日数4.1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其中屯溪和黄山光明顶达8天。特大暴雨67站次,其中6月20日52个(51个在黄山市),7月13日11个(8个在铜陵市),最大黄山市奕棋站(405.7毫米)。屯溪(308.3毫米)、休宁(258.4毫米)和歙县(239.1毫米)3个国家站突破本站历史极值,屯溪为首次出现特大暴雨。
  有134个站最大小时雨强超过60毫米,8个站超过90毫米,最大宿松复兴高屯站107.4毫米(7月2日5时)。合肥以南有24个站突破本地国家站历史极值。沿江江南暴雨综合强度达最高“特强”等级,位列历史第2。
  气象专家特别提醒,虽然淮河以南地区已出梅,但淮北地区仍处于雨季中,可能出现局地强降水。同时,7至9月也是台风活跃期,需密切关注台风、雷电、局地强降水、短时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对我省造成的危害。此外,出梅后安徽省进入盛夏晴热天气,相关部门需做好城市用电、用水的调度工作;卫生防疫部门需做好防范食物中毒、高温中暑及并发症的应急处置工作;户外作业者要加强防暑降温措施。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