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天地之中 大河之南
  原来,我确乎是对河南知之甚少,甚至与河北分不清,亦不知这片天地之中、人杰地灵的豫州。“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直到我来到河南,真正感受到它的文化底蕴,才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当初的轻率。
  在河南博物院,我看见一座沙漏形的建筑,上纳天灵下接地气,日光熠熠下更显深沉,它装载着时间的遗物,我也愈发感受到厚重与敬畏。踱入大厅,正前方是一尊铜像,见一人肩负小麦,推开两头巨象,从原始走向文明。厅里人头攒动,展柜内文物不语。每件文物似乎都是一个梦,将我们牵入一段尘封的往事、一段无声的历史。
  初见传说中的贾湖骨笛,我震惊又兴奋,没料到这骨笛就在河南博物院,且比电视上看得真切。我无从得知来自8000年前的它,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在这根仙鹤的尺骨上,均匀地凿出七个圆孔,8000年前的夜晚,悠扬的笛声飘扬在豫州的大地上,8000年后的今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胜有声。
  往前行,石器、陶器、青铜器……其间“青铜时代之绝唱”莲鹤方壶,精致至极。壶身,卷尾兽、龙形怪兽互相呼应;壶顶,莲瓣之上,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微展其翅,作欲飞状,让我窥见了春秋时期文化交融、百家争鸣的盛况。
  真正对这方沃土生起无限崇敬,是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视觉上直抵心灵的震撼,是表演,是情景的再现。当万亩金黄的麦田,在眼前延伸到那片遥远的夯土墙,被折出一条缝,这确是一座城,与世隔绝。走近入内,顿感身形渺小,拱门通向不同的隔间,人只是空间与时间上的一点。
  恍然发觉自己被包围了,被“土”包围了。在隔间的中央立着一座土碑:“这是土,这是来自黄河的土……这是你的祖先所庇护的土……这是生我养生的土……”每一个字都嵌进心坎。中国人向来对“土”有着特殊的情感,生命源于其上,一代又一代的河南人,正是在这片黄土之上创造出璀璨的文明。
  昏暗的剧场内,舞台上演王朝兴替,从孔子向老子请道,到武则天登基大典,再到《清明上河图》的诞生……曹操、李商隐、苏轼……一代又一代的传奇,一代又一代的王朝,这是历史的回响和心灵的荡涤;是关于文化的遗忘与铭记,是历史和今天两个维度的对话。这固然不真实,但又无比真实,在我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在光影中,潸然泪下。
  “待你归来时,依然是少年”,夜幕降临,我们坐在万亩麦田的田埂上,前方的夯土墙上演绎着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定格成这十个大字。想起白天一直回荡在幻城上空的《只有河南》主题曲:“待你归来时,沧海变桑田,归来又走远,在天边……”
  这里是大河之南,是中原,是豫州……每一个河南人都能自豪地说:“我是河南人。”河南,不只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半部中国史,刻入了每一个河南人的骨子里。
  池州市贵池区秋浦小学六年级 张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