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毛鱼”,90、00后听了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然而60、70后们却每每津津乐道,它镶嵌在难忘的青春记忆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高品质的电影不断涌现,在县电影院轮番上映。每到晚上黄金时间,电影院门前的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然而人多票少,一票难求。特别是在候场的时候,可以看见一些人手拿零钱,见到来人就问:“有多余票卖吗?”——这就是在钓“毛鱼”呢。钓到了兴高采烈赶紧入场,钓不到也没关系,明天再来。电影票不加钱,和黄牛无关,就是有人临时有事没法来看转让出来的。
记得1980年放《小花》,只放映三天,白天因大家要上班、上学,人全都被挤到晚上了。我连续两天晚上都没有“钓”到票,第三天晚上6点的场次没戏,接着候8点的场,开演的预备铃响了,票仍然没有影子,钓“毛鱼”的人群也散了。
正当我垂头丧气准备回家时,无意之中往地面瞥一眼,却发现地上有一张票的颜色与当场的票一样,我激动得心差一点跳出来了。急忙捡起来一瞧,呵!天助我也!果然是一张当场的真票,我来不及多想立马跑进场内,刚找好座位电影就开演了。我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全然不顾这张从天而降的票的来历。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想明白这张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别人的票丢了不来寻找?当时我的想法也很简单:来找的话我付给他一角钱不就行了吗?印象深刻的是刘晓庆饰演的翠姑跪着抬担架的镜头,伴随着李谷一演唱的《绒花》,直把人看得如醉如痴、荡气回肠……
观看日本电影《追捕》还有个笑话,同样是晚上,等“钓”到票时已经开演了,因是宽银幕又加上环绕立体声,音响效果非常好。我摸着黑在第三排找座位,银幕上正放着横路敬二指证杜秋的镜头:“就是他!就是这个人。”由于我只顾找座位没有留神,听横路敬二一咋呼,吓得一屁股坐到身旁那个人的腿上,弄得我好不尴尬!《追捕》里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全程电声乐队伴奏,像《啦呀啦》、杜秋喝药、真由美救杜秋的配乐等等。最经典的还是里面的台词:召苍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请你也跳下去……当年都是街头巷尾的谈资,至今我仍能清楚地记得。
《少林寺》放映是在1982年的秋天,这部电影当时风靡全国,我正在上高一。因排片排到县城还要等一段时间,好多人为了先睹为快,纷纷到合肥、六安去看,我家没有这个条件。此时传来一个好消息,县礼堂将在星期天全天放映《少林寺》。我吃过早饭就去候8点的场,可惜连10点的票都没有“钓”到。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喊得口干舌燥,仍然不死心。在场外已经能听到“少林、少林”的主题歌了,我也泄气了,迈着沉重的脚步准备回家。这时,突然听到有人喊我名字,抬头一瞧原来是邻居李大哥,汗流浃背地正往这边赶呢,他问我:“怎么不进场?”我说:“没有票!”“巧了!你嫂子临时要加班来不了啦,咱弟兄俩去看吧!”幸运之神又一次降临,而且还不用掏钱……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有些事情早已被抛诸脑后,忘得一干二净。钓“毛鱼”的经历却久久萦绕,常想常新,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