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朝花随拾,诗意沁心
  诗者,所以咏物咏人,表情达意者也。我时常遨游诗海,为寻觅那让心灵颤动的一字一句。
  小学时,我更容易被诗词中的画面打动。我发觉《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音律美,脑海中也不禁映画出杨柳依依随风吹,鹅毛大雪漫天飘扬的画面;纳兰容若《长相思》中“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描绘出塞上墨夜,千万营火燃起,似和朔气寒光相抗却不能让作者温暖的孤独;“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映照出浑然天成的冰心与浩瀚。
  初中时期,我便开始为诗作中纷杂的感情动容。唐代诗人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里“须臾醉起箫笳发,空见红旌入白云”中的箫笳,是古时边塞军中常见的一种管乐器,其声清越亦寒怨,箫笳声,离人泪,酒后箫笳,依依离情;《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新巧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在我心里撒下一地红豆,易安居士的清秀娟丽,也如在眼前。
  高中时期,我便开始约略感受到诗词与虚构形象的映衬之美。《红楼梦》中就包含大量的诗词,且其中的诗词与红楼的关系不是“本”与“末”的关系,也不是文本的附庸、点缀,而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淋漓尽致地写出黛玉以花自喻,寄人篱下的日子中心灵的飘荡与生死的哀愁;“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又日昏”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宝钗端庄少言、清和矜贵之姿;“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形象生动地点出湘云前半生烂漫无忧的生活终会化成镜中花、水中月。
  每当读到心为之哗然的诗句,我便蠢蠢欲动;可若要做出一首好诗,难不难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作诗需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意象捕捉感、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心中的一团锦绣吐出。谈到作诗写词,还不得不提的一点是,要掌握必要的音律知识。蔡文姬、王维、柳永、周邦彦、姜夔等,都是精通音律之人。虽不能说不懂音律的人的诗词作品就会逊色,但通晓音律能让作品更富有韵律美与艺术感。
  其实,不仅是诗词,小说、散文、戏剧、绘画、音乐、雕塑都能让人跳脱出自我生命体验的局限,感受到更为多彩的生活和更充沛的精神力量,但我之所以对诗词情有独钟,是因为它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最真挚的情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可以是一片枫叶的坠落,可以是千万树梨花的绽放,可以是轻嗅青梅的娇怯,可以是北斗饮江的酣畅……“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愿诗意我的人生,诗意我的灵魂,诗意我的全部。
  合肥一中肥东分校高二(4)班周雨珊
  指导老师:蒋文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