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21日
门建林:一颗爱心护童成长
  

  担任安徽省蚌埠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期间,门建林主办的一起案件成为全国首例异地撤销监护权案;退休后,他依然活跃在社会服务一线,在全国首创困境儿童“叠加监护”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部分监护人监护能力不足、监护方法不当、监护质量不高等问题……参加工作以来,门建林将爱心倾注在流浪乞讨人员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先后获评“中国好人”“全国先进退休干部”等荣誉称号。
  “七用”工作法为流浪人员找家
  2005年,门建林担任蚌埠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一职。他回忆,当年随着流浪乞讨滞留人员越收越多,不少人表达了想要寻亲的意愿。2012年,救助管理站组建了一套“寻亲班子”,开始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并逐渐总结出“用机构保障,用认识引领,用热情感化,用细心发现,用制度激励,用技术支撑,用网络覆盖”的“七用”工作法,得到了安徽省民政厅及民政部的肯定。
  “就比如说‘用细心发现’这个方法吧,只要是能说话的流浪乞讨滞留人员,我们都会对其进行录音。”门建林说,除了和他们平日正常交流,大家一有空就会听录音,以此辨别流浪乞讨人员的口音。同时,结合相貌、身形等特点,基本可以大致判断他们来自哪里。到2015年开始借助公安的技术力量,用DNA比对帮助找家,杭州市25岁的女孩就是通过报请公安采集血样、DNA数据比对找到的家。
  2015年左右,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开始与公安部门、“宝贝回家”网站等进行联动,以技术支撑寻亲路。
  通过法律救助8岁孩子
  救助管理站对外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既要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也要对流浪未成年进行保护。门建林说,绝大部分的流浪未成年人都能找到家,流浪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因监护不力,有的是辍学后流浪,“我曾遇到过一个孩子,只要把他送回家,他就找机会离开。他说就是想跑遍全国。”
  蚌埠市救助管理站是全省四个跨省接送救助站之一,对应四川、浙江、北京、广东等省市。“如果有的非跨省接送救助站接收到了这些省市的流浪乞讨人员,都需要送到我们这里来。”门建林说,在他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来自湖南的小女孩最让他印象深刻。
  “这个孩子8岁多,被警方解救后送到了我们站里。”门建林记得,由于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孩子不愿上床睡觉,不怎么吃饭,看到人就哭,这让他和同事们非常心疼。据了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监护不当。经过一系列调查取证,他们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撤销其父母的监护资格。历经近一年时间,此案最终反映到民政部和最高法,并得以顺利判决,这也是全国首例异地撤销监护权案,被《人民日报》评价为“唤醒沉睡的法律条款”。
  退休后继续关爱未成年人
  常年和未成年人接触,门建林知道,这个群体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保护。退休后,门建林担任蚌埠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法人、会长,继续参加各类社会服务工作,牵头开展了“叠加监护”项目、“政策巡航护童成长”项目、女童科技教育项目,并链接省外资源,在蚌埠市成立了四个儿童综合保护和发展中心,及时关爱保护需要帮助的孩子。
  “很多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并不到位,比如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无力承担监护责任;或是由亲戚监护,监护质量不高等。”2019年,门建林所在的蚌埠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与一家慈善基金会合作,在全国首创困境儿童“叠加监护”,辐射蚌埠市六个区42个村社和怀远县4个村。“对于符合条件的孩子,我们会为其增加一个辅助监护人作为监护补充,以减少儿童因监护出现问题而发生的各类事故。”
  面对部分社会组织和儿童主任对儿童关爱保护保障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不理解、不会用等实际情况,“政策巡航护童成长”项目首先对蚌埠市的社会组织和儿童主任进行培训,然后由他们宣传和排查,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政策落地见效。同时,门建林还链接了省外另外一个机构的资源,在蚌埠市4所农村小学开展了女童科技教育项目,让农村孩子也能与城市儿童一样得到科技教育。“在新形势下,儿童的保护已经不是单一的米面油、书包等物质保障,而是要着眼于今后的发展。”
  近年来,门建林获评“中国好人”“全国先进退休干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个人”、安徽“十大法治人物”等荣誉称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调动起更多人关爱未成年人和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