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一气茶
□阜阳 聂学剑
   乡下的农忙时节,正处于热天。从早到晚,大人孩娃都忙前忙后。从田里拖着疲倦的身子,一脚踏进家门,先寻的就是茶水。堂屋的条几上,或厨房的案板上,茶水装在敞口的粗瓷大盆里,用大碗盛了,端起来,一饮而尽。抹了嘴角淋漓的水珠,才记起舒一口气,感慨赞叹:真解渴,一气茶。
  淮北平原,一马平川,只种庄稼,没有茶园。许多年来,乡下人喝的茶水,其实只是简单的白开水。但是,所有人异口同声地管这煮开的水,叫“茶”;一眼可看到碗底的白开水,早早地盛放着,半天过后,它还是温温的,被誉为“一气茶”。
  “一气”这个词,原本就带着“大气”的意思,有个成语叫“一气呵成”,我们的口语称“一气喝下”,喝下的温开水,就是“一气茶”。
  后来,才慢慢琢磨出来,之所以把“白开水”叫做“茶”,那是因为物质生活清贫,实在没有可以作茶的原料。“茶”生草木间,最喜丘陵、高山,有水有雾,才被驯化栽培成茶树。平原之上,人口稠密,果腹是头等大事,先“吃饱”再说;所谓“喝好”,那是后话。所以就一直意淫着,把白开水当成“茶”来喝。再讲究些,把红糖、白糖放在水里,化成糖水茶;打了荷包蛋招待客人,名唤鸡蛋茶;居家过日子,拿最常见的红芋煮水,称作红芋茶。“红芋茶,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
  最接近茶水的是,揪一把柳叶晒干,煮水泡上一大盆,这是入口顺滑的柳叶茶。带有一些文艺商业色彩,可于公路边寻个树阴,支个布棚,分盛于精瓷大碗,热茶慢慢降至适宜的温度,变成“一气茶”,换几个零钱,补贴家用。那个可供饮茶叙话的地方,就叫作茶棚。
  平原的风,掠过所有的庄稼,人在高粱、玉米地里耕作,逆风招呼,需要拼尽力气吆喝,才能表情达意。所以,乡下人说话,嗓门偏大,音量偏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北平原汉子喝着淮河支流的水,饮一气茶,喝斗气酒,直来直去,粗枝大叶,厚道忠诚。
  生活渐渐富足。平原上的人们更容易走出家门。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北临涣,有棒棒茶,极粗的茶梗,喝来味重过瘾,最适合的饮具是粗瓷大碗。最适宜的温度,也是“一气茶”,一饮而尽,哈哈大笑。一笑泯恩仇。
  南方嘉木长出的茶叶,慢慢被带入淮北平原千家万户。日子也变得精致起来。大家品着种种茶水,有模有样地也研究起茶道来。
  走到更远的华南一带,那里都市人流行喝早茶。烧卖,汤包,还有各种点心,一壶喷香的热茶,慢慢品,话事话家常。半发酵的铁观音,还有乌龙茶或各种红茶、黑茶等等。他们喝的也是一气茶,热热的茶汤,在慢慢的聊天里,变得适宜入口,才细细地饮下,还要以小小的茶盏互相致意。在外地人难懂的方言乡音里,忽然嘎嘎地笑成一片。
  置身他乡,忽然就想起老家来,追忆起那份简单透明到极致的一气茶。一气呵成,一饮而尽。简单,粗暴,热忱,快乐。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