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定远县二龙回族乡是明朝开国元勋蓝玉的家乡,其东北三公里处的谭村,坐落有一土墩,此即“虞姬墓”。虞姬与楚霸王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相比于故事本身,这座虞姬墓却显得冷清落寞了许多。
墓高6丈许,占地约6亩,顶部平缓,周围空旷,陪伴墓中人的只有离离萋草,以及田野里周而复始掠过四季的风。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初唐魏王李泰主编《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南六十里”,便是此处。
除了定远,位于皖北的灵璧县也另有一座虞姬墓。据史料考证和专家推测,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属灵璧),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情故事。虞姬自刎后,项羽痛心不已,不忍分离,但面对身后紧跟而来的汉军追兵,无奈之下,遂先将虞姬躯体葬于垓下以南,后将其头颅埋于二龙,于是便形成了“彼葬姬身,此葬姬首”遥相呼应的独特双墓格局。
可怜莫若虞姬者,生逢那样一个乱世,如花般的女子,死后却身首异地,相去近三百里,至今尸骨不能圆满,不可谓不凄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时年36岁的一代文学大家苏轼,因与主张新法的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物
为杭州通判,途中恰巧路经濠州(今凤阳、定远一带),曾专门来此凭吊,并有感而发,留下一首《虞姬墓》,是为《濠州七绝》其一。诗云: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诗中“郑君”指的是项藉旧臣郑荣,乃战国武将郑安平曾孙,其亦如虞姬,即便兵败后仍始终对项王不负不渝,堪称西楚第一忠臣,由此表达了诗人对于虞、郑二人忠贞精神的称颂和缅怀。
时至今日,驻足虞姬墓前,天地无言,思绪翻飞。一旁石碑上錾刻的文字吸引了我的目光,算是为眼前这片孤寂的景致做了一点注解:“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伴黄昏。”
轻触着短短几行碑文,突然间,昔时王侯将相们为了功名荣华而无休止杀伐征战的故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色彩,那些过往沸腾的人喊马嘶也变得不再激昂。抚今追昔,伊人不在,独留一曲《虞美人》供历代文人墨客填词传唱。据说虞姬墓上夏天会生长一种名为“美人草”的植株,其色殷红,茎叶摇曳,无风自舞。或许虞姬当年也正是这样为项王翩然起舞,逾越千年,沧海桑田,痴情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