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长三角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共165项重点任务;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重点城市开行“大环线列车”

  发布会现场。 

  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探索医疗检查检验互联互通互认,推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7月25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市举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有关情况。《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九个方面共165项重点任务,为长三角未来三年工作重点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
   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
  在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深入推进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支持南京、杭州-宁波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深化长三角基础研究合作,探索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协同开展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机构注册、财政支持、评价激励、资产管理等方面实施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
  加强人才政策区域协同创新,推进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资质跨区域互认。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全域互联互通。鼓励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国际知名科研院校等来长三角设立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与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攻关。深入实施长三角-新加坡、长三角-芬兰产业创新合作项目等。
  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
  产业是经济的生命线,在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方面,《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
  同时,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发展通用航空,加快布局低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和制造。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联合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联合发布长三角未来产品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加快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芜湖集群两个数据中心集群。加快推动G60科创走廊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G60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等。
  探索医疗检查检验互联互通互认
  异地就医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上海不断改进经办服务,浙江开辟了群众办理长三角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备案便捷通道,江苏各设区市全面推广微信微业务、政府网站、手机APP或基层平台自助一体机等备案渠道,安徽省16个市全面实行长三角异地就医备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群众办事“不见面办”“网上办”。
  在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方面,《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深入推进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探索医疗检查检验互联互通互认。同时,优化异地就医医保服务,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数量。
  长三角重点城市开行“大环线列车”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三省一市百姓越走越近。城际市域铁路方面,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1.5小时快速通达。
  截至目前,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达14300公里,较2018年底的10455公里增加了37%,高铁由2018年底的4150公里增加到7100公里,增加了71%。今年6月15日,被称为“超级环线”的跨越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首条环线高铁开通,为旅客在“长三角包邮区”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开行串联长三角重点城市的大环线列车。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长三角,建成、开工一批航道整治工程。
  同时,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服务机制。深入推进长三角财政电子票据一体化和应用落地。制定实施《长三角省市间电力协同互济实施方案》等。
  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在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方面,《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研究制定长三角“无废城市”区域共建联治方案,强化长三角固体废物联合监管。共建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低(零)碳园区、工厂。编制实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案,加快打造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华东抽水蓄能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三年行动计划》还提出将推动三省一市充电平台有效衔接和充电基础设施数据信息共享,打造区域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
  沪宁杭合都市圈将联动发展
  为有力拓展城市合作广度和深度,《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推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在产业分工协作、科技协同创新、高水平开放等方面加强合作。
  推进苏州与上海深化一体化发展、嘉兴与上海全面接轨发展。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在防洪排涝、基层应急管理等领域加强城市合作。加快“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深化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
  陕电入皖等工程建设将加快推进
  在提升长三角安全发展能力方面,《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持续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支持链主企业带动链上企业协同创新。
  加快推动陕电入皖、甘电入浙特高压工程建设,推动蒙电入苏、蒙电入沪特高压工程前期工作。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保障体系战略联盟。协同编制长三角地震监测站网一体化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