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吹仙乐,上古之音迎风来。明夜相思隔云雨,月落高台闻笛声。”这,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之一——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贾湖遗址,距今已有7800~9000年的历史,骨笛全身由鹤类的翅骨制成。现存于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不但是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管乐器,而且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
贾湖骨笛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将中国音乐文明的起始时间提前到了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还改写了中国甚至世界的音乐历史,这支古老的乐器能够演奏出七声音阶,否定了七声音阶完全来源于西方的“西来说”。
此外,贾湖骨笛的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每支骨笛的长度和大小各异,短则十几厘米,长则二十多厘米。在河南博物院中珍藏的贾湖骨笛通体呈褐色,笛身晶莹亮洁,长约23厘米,最宽处约有1厘米,上面整齐地排列着7个小孔。骨笛的开孔从5孔到8孔都有,但数量最多的是7孔,这些骨笛的外形精致小巧,能够演奏出美妙的曲调。
相传,很久以前,人们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水稻,饲养家畜,应运而生出隆重的祭祀仪式。村民们集中在村落中央的广场上,族长肃立其间,悠扬的骨笛之声划破夜空的寂静,村民们高举双手,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祈求神灵的庇佑。此刻,村落外一位少年正坐在河岸,月光如水,洒满河岸,少年抽出那支崭新的七孔笛,放在唇边,他感受着大自然的妙境,风声、水声、鹤鸣声共作,涌至唇边,送入笛身,他越吹越入神,手指在七孔中穿梭,余音在星空中盘旋……时光飞逝,昔日的少年成为了新的族长,但他仍细心保留着逝去的父亲当年陪他一起制作的第一支骨笛,那支骨笛后来被失手摔成三段,他就用丝线缠裹,遗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的初音。
如今,这支贾湖骨笛,静静地躺在河南博物院里,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聆听那穿越千年的笛声,它的发现不仅为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音乐提供了宝贵资料,更让我们为祖先的智慧而感到骄傲。
合肥市永红路小学五(1)班 程依玲
指导老师:钟玲